刘彻的出生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王夫人,作为他的母亲,原本已经和一位姓金的男子结为连理,并为其诞下了一位女儿。然而,命运的转折发生在王夫人的母亲卫老婆子身上。有一天,她遇到了一位相士,此人根据天象与五行的变化,向卫老婆子指点了未来,称她的女儿注定会拥有显赫的地位与巨大的财富。此言一出,卫老婆子顿时感到无比后悔,愈是想到女儿的前途,她越是焦虑。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卫老婆子决心采取行动,亲自出马,通过多方关系说服金家取消婚约,最终将女儿成功带入了宫中,赢得了当时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景帝刘启的宠爱。
时光飞逝,终于在公元前156年,景帝登基,刘彻顺利降生。这个小王子的出生被宫中人视为双重的吉兆,既是新帝登基的重要征兆,也是王夫人及其子嗣在后宫中地位显赫的象征。随着刘彻的成长,王氏母子的特殊地位愈发明朗。后来,刘彻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得知自己还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姐姐。尽管母亲的过去复杂,但刘彻对此毫不在意,心中满是兴奋,他立刻召集了一支浩大的车队,亲自前往姐姐的居所。车队浩浩荡荡,场面盛大,刘彻找到了姐姐,并亲手将她接回了宫中。此时,王夫人并不知情,看到失散已久的女儿再度相聚,不禁泪流满面,母女俩紧紧相拥,情至深处。汉武帝随即作出明智的决策,赐予姐姐一座宏伟的大宅,一笔丰厚的赏赐,让她生活无忧。此事迅速传为佳话。
汉武帝刘彻,誕生于公元前156年,离世于公元前87年,是景帝刘启的第九子。在公元前140年,景帝去世,刘彻继承了皇位,开始了他的统治,称为孝武皇帝。汉武帝的执政无疑是辉煌的,尤其是在他实施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上,对后世影响深远。就在他登基的当年冬天,汉武帝便下达了旨意,让朝廷大臣以及全国各地的官员共同推荐“贤良方正”、敢于直言的忠臣,以便统筹国政、匡正朝纲。
当推荐的人士纷纷聚集到京城后,丞相赵绾随即上表,指出被推荐的人当中不乏信奉法家、纵横家之士,这些人可能会导致国家政治的动荡,并引发不必要的混乱。他建议皇帝应解除这些人的职务,遣送回乡。赵绾的建议迎合了汉武帝逐渐强烈的政治倾向,得到了朝中许多大臣,像王臧等人的支持,于是汉武帝毫不犹豫地采纳了这一建议。紧接着在第二年,汉武帝再次下令各郡县推荐孝廉的士人。不久,他再次发布诏令,希望听取更多的贤良方正与有学识的人推荐。就在此时,董仲舒应运而生,作为一位被推荐的贤良之士,向汉武帝提出了其重要的“天人三策”。
董仲舒提出,宇宙的道理源于天,而天道与道德法则之间息息相关。他坚信“天不变,道亦不变”,认为作为天子的皇帝必须尊重和顺应天道。“天道”的核心便是“三纲”原则,其中包括君与臣、父与子以及夫与妻三种关系的道德秩序与层级。董仲舒还依据“春秋大一统”的理念,主张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将权力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中。同时,他激烈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种政策意在统一全国臣民的思想,以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值得一提的是,董仲舒的理论虽带有明显的迷信色彩,但汉武帝恰好是一个对迷信极为信任的帝王。他的“大一统”理论与强烈的权力欲望交相辉映,于是,汉武帝欣然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并下令设立“五经博士”,专门负责传授儒家的经典著作,诸如《诗经》、《书经》、《礼记》、《易经》和《春秋》。只要弟子员能掌握其中一部经典,经过考试,他们便有机会进入官场。由是,学习儒家经典成为知识分子走向仕途的主要途径,自此,诸子百家的学说逐渐被冷落和排斥,而儒家学说则日益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确立了其正统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