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花费了整整七年的时间,才彻底平定了北方的局势。此时,他面临着一项重要的战略选择:是南下荆州,击败刘表,还是选择南下进攻江东的孙权?此外,西线的关中也不能忽视,那里有马超、韩遂等地方军阀。而对于汉中张鲁和益州的刘璋,曹操虽然有野心,但短期内无法攻下。
曹操从辽东归来后,便开始在邺城挖掘一个巨大的池塘,用来训练水军,这一举动显然是在为南下荆州或进攻江东做准备。我个人认为,曹操的战略选择是先打荆州,再图江东,并顺带解决刘备的威胁。
曹操南下的时机可谓恰到好处:他于七月出发,而八月刘表便去世,九月时他已经到达了荆州北部的新野,随即刘琮投降。这一切发生得如此迅速,简直令人觉得像是有人提前通知了曹操刘表的病情。刘表并非突发重病,突然去世似乎有些不寻常,我怀疑在荆州内部,可能有人与曹操暗通消息,促成了刘琮的投降,而这个人很可能是蔡瑁。
蔡瑁与曹操的关系由来已久,年轻时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刘表病重时,曹操迅速南下,而刘琮随之投降。这一切的巧合太过明显,刘表若没有蔡瑁等人的支持,根本无法平定荆州,而蔡瑁在荆州的地位举足轻重。曹操进入荆州后,还专程拜访了蔡瑁,甚至与蔡瑁的妻子和儿女亲切互动,表现出极为亲密的关系,若非情深义重,绝不会有此举。
无论如何,曹操的战略布局是明确的,首先要拿下荆州。这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荆州作为战略要地,不仅可以向北通往中原,还可以南下江南、向西攻入益州,甚至向东直达江东,具有极其重要的地理优势。占据荆州,相当于在南方为北方政权打下了坚实的根据地,为日后进攻江东和益州铺平道路。
然而,曹操的战略虽然到达了荆州,但接下来的决策却显得有些仓促。在《三国志·武帝纪》中提到,曹操到了赤壁后与刘备作战,但局势对他极为不利,且爆发了严重的瘟疫,导致许多士兵死亡。最终,曹操只得撤军,这一战,使得刘备和孙权获得了江南及荆州的部分地区。
关于曹操发动赤壁之战的原因,历史上存在一些争议。曹操的传记中提到,他的目标是先击败刘备,而我个人也认为,曹操最初的计划确实是针对刘备的。曹操始终认为,天下的英雄唯有自己和刘备,而其他如袁绍、孙权、刘璋、马超、韩遂等人,则并不在曹操的眼中。
刘琮投降后,曹操听说刘备逃往江陵,便率领五千虎豹骑紧追不舍,然而刘备改变了计划,逃向了夏口,投靠了刘琦。而曹操继续南下,最终到达江陵,招降了江南的四个郡。
在曹操的战略中,他首先打击刘备和孙权。虽然他对益州的刘璋不屑一顾,但刘备和孙权显然是对抗曹操统一大业的重要力量。赤壁之战前,孙权已经多次进攻荆州,甚至杀害了江夏太守黄祖,抢占了部分江夏郡的土地。因此,曹操如果不打击孙权,他的东线威胁将会不断扩大。
曹操之所以一直追击刘备,正是因为他看到了刘备身上的潜力,刘备有能力、有野心,而且有强大的团队。曹操深知,只要刘备得以发展壮大,必然会成为他最大的敌人之一。
然而,曹操的战略并非毫无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他过于自信,甚至有些轻敌。他想一次性解决刘备与孙权的威胁,却用自己最弱的水军去对抗孙刘联军的强大水军,结果导致了赤壁之战的惨败。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发动战争,这种战术失误和环境的不适应,使得曹操没有预料到,东南风竟然会成为刘备与孙权的优势武器,最终导致了曹操的失败。
赤壁之战,曹操原本认为凭借北方寒冷气候对南方人造成压制优势,但他却忽视了长江的东南风,这场战斗最终成了他一生中的最大败仗。他没能意识到,自己的失败并非仅仅因为火攻,而是因为战略错误和对敌人实力的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