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国历史上那些沉迷享乐的帝王,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的便是刘备的儿子刘禅,人们常常使用“扶不起的阿斗”和“乐不思蜀”这样的词汇来形容他,似乎刘禅注定是一位毫无作为的废物。然而,刘备明明又并非一个愚蠢的人,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位被认为无能的继承者呢?
有人可能会认为,刘备之所以将皇位传给刘禅,是因为他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其他的都不值得考虑。但事实并非如此,刘备的孩子实际上并不止刘禅这一位。根据《三国志》的记载,除了刘禅,刘备还有两个亲生儿子,分别是鲁王刘永和梁王刘理,以及一个义子刘封。若不提义子,光是从血缘关系来看,刘备的两个儿子就足以显示出他的选择并非没有其他选项。
再者,刘禅的母亲甘氏并非刘备的正妻,只是一位妾侍,因此从身份地位来看,刘禅并不比他的兄弟们高出多少。此外,甘夫人早逝,毫无可能为刘禅争取皇位。这些因素也间接表明,刘禅的能力可能并不像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低下。若然他真有显著的无能,刘备又何必选择他作为接班人?
事实上,许多人的确对刘禅持有较高的评价。在刘备生前,著名的谋士诸葛亮曾称赞刘禅“聪明”,刘备听后倍感欣慰,表示只要刘禅有这样的能力,他自己就无需再担心。而诸葛亮的判断力,想必也能让人信服。此外,南朝历史学家裴松之甚至对刘禅的智慧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并非寻常之辈。
我们来看刘禅在登基后的一些决策。蜀国建兴五年,诸葛亮计划北伐之际,刘禅内心并不赞成,但依然给予了支持。更有趣的是,在诸葛亮的用人上出现失误时,刘禅不仅没有责怪,还宽慰道:“胜败乃兵家常事”。诸葛亮去世后,刘禅立刻停止了北伐,显示出他对国计民生的深思熟虑。后来,司马懿对辽东公孙渊的征讨,让刘禅更加警觉,他对此专门发布诏书,限制蒋琬的轻率行动,告诫他应待良机,共同与孙吴政权协同出击,而非独自出战。
这样的思想,可见刘禅并非简单的“傻子”。他对诸葛亮的北伐持保留态度,明面上却不愿与诸葛亮正面冲突,这显示出他内心的复杂思考与深刻判断。诸葛亮多次北伐皆无功而返,也使得蜀国的国力耗尽,对国家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随后,刘禅果断废除了丞相的制度,任命费祎为大将军,负责军事与行政,而大司马蒋琬则掌行政。他采取的权力制衡措施,显示出很高的政治智慧。蒋琬去世后,刘禅直接“自摄国事”,显示出他独立掌握国权的能力。这些策略,非一般君王能够做到。
诸葛亮辅佐刘禅长达11年,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又继续统治了30年。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能够稳定蜀国的局势,实在不简单。如果刘禅真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又怎么可能在强敌环伺的环境下,治理国家如此持久稳定?
由此可见,刘禅虽然或许没有超群的政治才能,但绝不会如演义所描绘的那样昏庸。他的选择、手腕以及对国家的思考,往往被人们所误解,或许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这个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