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末期,由司马昭主导的魏国灭蜀之战,虽然最终以胜利告终,却在胜利背后揭示了一场功臣之间的激烈争斗,这场争斗不仅没有得到平息,反而最终演变成了历史上的“二士争功”悲剧。这一事件经过《三国演义》的生动演绎,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司马昭的儿子,晋武帝司马炎主导的西晋灭吴之战,尽管同样获得了胜利,但同样引发了王浑与王濬这两位功臣之间的权力争斗,几乎是“二士争功”悲剧的再现。这两个历史事件在情节上极为相似,让人不禁深思:为何在司马氏家族主导的灭蜀和灭吴战争后,功臣们总是陷入了激烈的争斗与矛盾之中?
钟会与邓艾:权力斗争中的阶级博弈
表面上,钟会与邓艾之间的争斗看似个人的利益纷争,然而背后隐藏的却是魏晋时期不同社会阶层间的深刻权力斗争。那个时代,世家大族的势力逐渐崛起,尤其是在三国时期,世家大族对政治局势的影响举足轻重。以刘表为例,他能够控制荆州,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荆州大族蔡氏和蒯氏的支持;同样,曹操依赖的是颍川的荀氏和谯郡的夏侯氏,孙权则借助江淮的顾氏和陆氏的力量。
司马氏家族的崛起也离不开这些世家大族的支持。在魏末晋初,许多追随司马氏的重要人物,都出自与司马氏关系紧密的魏国名门。例如,钟会来自颍川钟氏,家族与司马懿的关系深厚。钟会的父亲钟繇与司马懿是同事且私交深厚,哥哥钟毓则因支持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的政治行动而深得宠信。借助家族背景,钟会很年轻便担任了重要职务,30岁时便成为司马师的谋士,随后成为司马昭的亲信,被誉为“时之子房”。
与钟会的显赫背景不同,邓艾出身贫寒,原本只是襄城的小官员,直到司马懿看中他的军事才能,才将其招入幕府。邓艾在战争中屡立战功,尤其是在对抗蜀汉的战争中表现突出,但由于出身低微,司马师兄弟对他一直缺乏足够的重视。司马昭曾当众嘲笑邓艾口吃,这种轻视态度,使得邓艾在晋升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
钟会与邓艾的权力斗争:司马昭的偏袒
根据史书记载,魏军的灭蜀计划原本是由钟会负责带领主力攻占骆谷和斜谷,而邓艾则负责牵制姜维。然而,由于姜维的行军异常迅速,突破了诸葛绪的防线,占据了剑阁,并与钟会对峙。在这种局势下,邓艾本应与钟会联手攻占汉中,但他决定独自绕道穿越阴平小路,成功攻占绵竹并击败诸葛瞻,最终迫使刘禅投降,立下了灭蜀的首功。
尽管邓艾的贡献巨大,但司马昭并未赞许他的行为。邓艾自行处理蜀汉事务,甚至自行封刘禅为骠骑将军,这一系列未经批准的举动引起了钟会的不满,也加剧了司马昭对邓艾的猜疑。司马昭派卫瓘提醒邓艾必须报备,然而邓艾并未听从。
借此机会,钟会与卫瓘联合上奏,指控邓艾“悖逆”,最终司马昭下令逮捕邓艾,并将其押送至洛阳。尽管邓艾的举动在军事上有其合理性,但由于他并非司马氏集团的核心成员,且钟会和卫瓘等势力联合反对,司马昭决定将邓艾置于死地。即使司马昭内心深知邓艾的冤屈,但他依然没有为其申冤,而是在钟会被杀后,更加严厉地对待邓艾。邓艾的家族遭遇了彻底的清算,除了邓艾被杀外,其妻儿和家族成员也遭到屠戮与流放。
王浑与王濬:历史的重演
西晋灭吴之战后,王浑与王濬之间的争斗几乎与钟会和邓艾的冲突如出一辙。在灭吴战役中,王濬凭借水军的优势,快速进入建业,并迫使孙皓投降,最终获得了灭吴的首功。这一举动激怒了王浑,后者试图将王濬斥为叛逆。
王浑来自魏晋时期的名门——太原王氏,其父王昶与司马氏有着深厚的关系。王濬虽然出身不如王浑显赫,但也并非寒微之士,与司马氏家族并没有深厚的渊源。王浑上奏朝廷,指控王濬悖逆,朝中许多人也附和,认为王濬应被追责。幸运的是,晋武帝司马炎并未做出过激反应,仅发布了诏令要求王濬听从指挥,没有对他采取严厉的惩罚。
然而,尽管司马炎的态度相对宽容,王濬的处境依然不容乐观。他在朝廷的压力下,始终未能完全摆脱困境,甚至时刻保持警觉,生怕重蹈邓艾覆辙。更为讽刺的是,尽管开国功臣在东晋初期得到了广泛的封赏,但王濬的后代并未得到相应的荣宠,这显然与司马昭对邓艾家族的清算相类似,反映出晋朝对异类功臣的排斥。
总结
从钟会与邓艾到王浑与王濬,司马氏主导的战争胜利后,功臣之间的权力斗争和矛盾几乎不可避免。表面上,似乎是利益冲突,但实际上却是司马氏家族内部对不同社会阶层的排斥与冲突。这种斗争不仅加剧了魏晋政坛的内耗,也为后来的“同室操戈”悲剧埋下了隐患,最终导致了晋朝政权的逐步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