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羽出兵的时间
探讨关羽出兵的时间,实际上有助于揭示关羽北伐和东征的时机及其背后的战略意图。关于关羽出兵的确切时间,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并不一定是准确的起始点。从《三国志·蜀书·关羽传》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刘备在建安二十四年年中被封为汉中王,并且将关羽任命为前将军,同时授予节钺权柄。紧接着,关羽便率领大军开始了对曹仁防守的樊城的进攻。《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对此也做出了类似的记载,指出刘备在秋季称王。那么问题来了:曹操何时向樊城派遣援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提到,建安二十四年七月,曹操立了自己的妻子卞氏为王后,并派遣于禁前往支援曹仁。因此,我们可以推测,七月时曹操确实派出了援军。那么,关羽与曹仁的战斗,是否应该发生在更早的时候呢?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的冬季记载还提到,在建安二十三年十月,曹仁因宛城叛乱问题而调兵遣将。曹仁最初驻扎在樊城时,显然已有意图对关羽展开攻击。而《三国志·魏书·庞德传》则提到,曹仁的确有计划讨伐关羽。结合这些史料来看,关羽与曹仁之间的冲突,很可能早于刘备称王的七月。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春季的记载中,曹仁已击败了叛乱的宛城,斩杀了叛将侯音。而侯音的叛变时间是在十月,其在起兵过程中暗中与关羽接触,并且意图联合,这也表明关羽的出兵时间可能早于曹仁的援军。因此,从多重线索来看,关羽的出兵时间很有可能早于官方文献所记录的七月。
二、前后顺序的探讨
通过对《三国志》相关记载的仔细研读,可以发现,关羽的出兵行动并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北伐。实际上,曹仁在此之前就有意图与关羽展开军事对抗。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尽管没有明确标注交战的具体日期,但我们可以推测,曹仁的出兵可能早于于禁和庞德的增援。毕竟,如果曹仁没有与关羽发生冲突,又怎会急于请求援军呢?虽然曹仁曾在与周瑜围困樊城时请求过援军,但当时曹操并未立刻派出援兵,这也说明了援军的调度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决定。因此,关羽与曹仁之间的战斗,很可能发生在刘备称王的七月之前。
假设关羽的出兵确实是在刘备称王后的秋季,那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到准备工作所需要的时间。从刘备宣布称王到关羽正式出兵,这其中必然存在一定的间隔。关羽从荆州出发,到达樊城并与曹仁展开战斗,这些环节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再者,曹仁向曹操求援并得到回应,也需要一定时间的调度。因此,如果关羽确实是在刘备称王后的七月才出发,那么与曹仁的交战时间应该早于这一点。
三、外交联盟的背景
关羽在北伐襄樊失败后,遭受了许多指责。然而,单纯将关羽的军事行动归结为“单打独斗”是片面的。回顾赤壁之战后的局势,我们不难发现,关羽的军事决策与刘备与孙权的联盟紧密相关。赤壁之战后,周瑜成功围攻南郡,关羽则在苏非的支持下攻打襄阳,尽管他被乐进击退,甚至满宠也参与了对关羽的军事行动。这一切都表明,关羽的行动与曹魏方面的关系早已不容忽视。乐进与关羽的冲突,早在建安十七年便有过,这些战斗发生在乐进去世之前,也表明关羽与曹魏的冲突持续了相当一段时间,这种持续性的对抗甚至可能影响曹仁的作战计划。
此外,刘备与孙权的合作使得曹操面临两面夹击的局面。根据《隆中对》记载,刘备与孙权的联盟意在牵制曹操,孙权不仅仅想占据三郡,他还对荆州有着长远的图谋。在关羽负责防守南郡时,孙权可能会继续采取进一步的战略行动。
尽管关羽与孙权在表面上看似合作,但两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依然充满了潜在的矛盾,尤其是在领土分配和婚姻等事务上。即便关羽的女儿嫁给了孙权,也不能保证孙权不会反叛。因此,关羽的军事决策时刻受到外交形势的影响,外部压力往往迫使他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
从这些多方面的因素来看,关羽的北伐行动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决策,更是一场复杂的政治博弈和外交策略。在那个时期,关羽和刘备不得不面对来自孙权与曹操的双重压力,而任何一点疏忽,都有可能引发无法预料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