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浙江大地上炮火轰鸣,英雄儿女浴血奋战;80年后,历史的回响依然清晰可闻。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近日,一支特殊的采风团踏上征程,深入杭州、湖州、嘉兴、绍兴、衢州五城,探寻那些永不褪色的抗战记忆。从富阳受降厅的胜利荣光,到东洲保卫战的壮烈史诗;从新四军苏浙军区的铁血岁月,到南湖红船旁的抗战动员;从金九避难处的国际友谊,到任光故居的抗战音符,再到衢州细菌战遗址的沉痛警示——他们用脚步丈量历史,用镜头和文字记录答案:为什么80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要倾听那段烽火岁月的回声?
受降厅的铁证回响
“日本右翼势力现在否认曾经侵略中国,受降村和受降厅就是最好的证据。没有侵略,日本怎么会无条件投降呢?没有无条件投降,怎么会有受降仪式以及受降的地名呢?”站在中国战区16个受降点之一的受降厅内,富阳区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副研究员张建华在“受降厅”展区向采风团讲述侵浙日军富阳投降细节。馆内500余幅历史照片与200件实物展品再现了日本侵略者在70多年前对浙江的累累罪行,同时也展现了广大爱国民众和将士们浴血奋战、抗击侵略者的英勇事迹。
图为采风团和市民在参观抗日战争胜利浙江受降纪念馆
东洲岛上的民间记忆守护者
转过村道,采风团在富春江畔发现了一座特殊建筑——东洲保卫战史料陈列馆。“尽管从小就听长辈讲述过日寇的各种暴行,但我对当年发生在家门口的东洲保卫战知之不多。比我年轻的东洲人,想必知道的就更少了。”正是带着这样的遗憾与责任感,陆人淼在2010年踏上了筹建东洲保卫战史料陈列馆的道路。2016年9月30日,这座占地70平方米、耗资20万元的私人抗战主题陈列馆正式开馆,如今已被命名为富阳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陆人淼最欣慰的,便是看到许多孩子来馆内参观,让历史的记忆在年轻一代心中扎根。
图为采风团在参观富阳东洲保卫战史料陈列馆
新四军纪念馆里的热血传承
午后的阳光穿过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的窗棂,洒在抗日战争时期浙西地图上。这里曾是新四军在江南抗战的指挥中枢,馆内珍藏的军刀、火炮、公文包、战士们穿过的补丁军装等750余件革命文物、420多幅历史照片,其中包含1944年中国共产党党证等珍贵史料,及军区兵工厂制造的武器等实物。每一件展品都如实记录着新四军官兵英勇抗战的雄壮历史,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当时的条件异常艰苦,但战士们却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一位采风团成员说,“这种精神穿越了八十载的光阴,如今依然能点燃我们心中的热血。”
图为采风团参观新四军苏浙军区旧址
南湖畔的正义之审
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内,《正义审判——新中国审判日本战犯史实特展》令空气凝重。“这些罪证太过沉痛,压得人喘不过气。”站在对日本战犯进行公开审判的照片前,百万粉丝博主沫如感慨。特展通过200余张珍贵图片,系统梳理了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组建后,对45名日本战犯开展公开审判与判决的完整历程。展览首次以“捍卫胜利成果、严惩战争罪犯”的视角出发,彰显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理念以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
图为采风团在南湖革命纪念馆参观《正义审判——新中国审判日本战犯史实特展》
跨国情谊的时空对话
在南湖区,采风团还参观了金九避难处,探寻这位韩国开国元勋与嘉兴的历史渊源。1932年4月29日,金九针对日本侵略者,组织策划了上海虹口公园爆炸事件。事发后,日寇疯狂报复,悬赏60万元缉拿金九。为躲避追捕,金九在嘉兴籍爱国民主人士褚辅成的帮助下转移至嘉兴避难,长达两年之久,这成为中韩友谊史上的一段佳话。2005年,金九避难处被公布为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嘉兴市人民政府投资150多万元对进行了全面修缮,并对外开放。
图为采风团在参观金九避难处
音乐与烽火交织的记忆
行至嵊州任光故居,《渔光曲》的旋律流淌而出。1941年1月,任光在“皖南事变”突围战中壮烈牺牲,用行动做到了“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用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2014年,任光被列入民政部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他的精神与音乐一同流传。
图为讲解员李红卫为采风团讲解任光事迹
永不愈合的战争创痕
采风活动的最后一天,采风团走进衢州古城内的侵华日军衢州细菌战陈列馆寻访历史印迹,馆长吴建平驻足于一份泛黄的档案前,带大家将时光倒流回1940年的深秋:“我的叔叔和姑妈也是细菌战受害者,他们在1941年5月感染鼠疫死亡时分别只有9岁和4岁,爷爷被日本兵用刺刀连刺七刀惨死,奶奶带着我父亲被迫改嫁……”吴建平说,父亲吴世根在世时,每年都要在年夜饭时讲述这段无处安放的苦难与悲伤,叮嘱全家人不要忘记追讨正义和真相。
图为馆长吴建平为采风团讲解侵华日军细菌战
杜立特行动大救援的民间壮歌
采风团最后一站来到了杜立特行动纪念馆。1942年4月18日,历史定格在“东京上空30秒”——美军杜立特航空队从“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上起飞,执行首轮对日空袭。出发前,队长杜立特与队员们约定在中国浙江西部的衢州机场着陆再见。然而除1架迫降苏联外,其余15架均未抵达预定地点。其中8架飞机落在浙江境内,创下各省之最。为了寻找幸存飞行员,一场跨越浙闽赣皖四省的生死营救就此展开。
在中国村民冒死相助下,64名机组人员除3人死亡,8人被日军俘虏外,其余均获救脱险,大部分杜立特行动队员得以重聚,谱写了二战史上著名的“杜立特行动大救援”。随之而来的是日军的疯狂报复:一个月内59次轰炸衢州机场,发动浙赣战役,实施细菌战,25万中国平民在战火中不幸罹难。
上世纪80年代,还是学生的衢州学者郑伟勇从《衢县文史资料》上得知了“杜立特行动大救援”,从此和杜立特结下了不解之缘。20多余载,他走访求证,还原了杜立特行动机组人员在中国降落、获救的全过程,填补了二战历史研究的这一重要空白。如今,毗邻细菌战陈列馆的杜立特行动纪念馆,通过珍贵史料和实物,不仅铭记了这场载入史册的空袭行动,更见证着战火淬炼中的中美人民友谊。
图为采风团参观杜立特行动纪念馆
这不是终点,而是唤醒历史记忆的新起点。三天的采风行程,从受降地到战场遗址,从英雄故居到罪证陈列,采风团成员们的脚步始终与历史同频共振。(郑佳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