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收藏了万余种老报纸,看看明代“邸报”长什么样
迪丽瓦拉
2025-09-29 11:01:57
0

在集报圈里,提起范光永,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不仅北京的集报人熟悉他,就是在外地的集报圈,也都知道他。他从事老报刊收藏已经有三十多年,主要收集明清、民国老报刊,还收集现代报纸创刊号、号外等,共收藏报纸计1万余种。

范光永在集报圈流传着诸多“传奇”:他收藏的明代天启年间的“邸报”,是目前国内所见出版时间最早的古代“邸报”原件;他收藏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第五十四号原件报纸,是由周恩来主编,这也是民间收藏界中能够见到的极为珍贵的报纸原件;他收藏的1938年11月21日《每日译报》,第一版左下角刊登有中国共产党“六大”的决议,这是抗战时期上海“租界”较早报道中国共产党“六大”相关内容的红色报刊;他编著的《抗战十四年老报刊收藏图鉴》一书,通过报刊这个角度,真实地还原了全民抗战的伟大历程。

《每日译报》(新闻版),民国1937年11月21日,第一版左下角刊登“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中全会关于中国目前抗战形势及当前紧急任务之决议”。

范光永有收藏意识是从8岁开始的,当时他的姥爷从外地来北京,来京不久,因突发心脏病去世。姥爷给他留下两大本邮票,这些邮票都是老邮票,有民国时期的邮票,也有中共当年在解放区使用的邮票。尽管当时的范光永不懂收藏的意义,但这些花花绿绿、分门别类排列的邮票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收藏的种子播在了他的心里。后来他虽然没有成为邮票收藏家,却成了报纸收藏家。

1987年,范光永上班以后,为练书法,他开始收集报头,比如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等,后来看着有什么好的文章也收藏。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北京有了潘家园市场的雏形。那时候并没有正式的交易市场,摊贩们就在马路边摆个摊,卖一些废旧用品。因范光永家就住附近,他常去潘家园去逛。当时花20元就能买来一大摞旧报纸,而且大多是1949年之前的旧报。

他最初也不知道挑内容,人家给什么是什么,自己随便拿一把就走了。空闲的时候,他老上潘家园转悠,一来二去,结识了一些旧报商人,通过和这些摊贩的交流,范光永学会了许多关于报纸收藏的知识,慢慢就喜欢上了集报。一点一点地渐渐在集报的圈子里有了名气。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收藏则是十几年前,范光永以2800元的价格, 从潘家园旧书商手中购得的一份明代邸报。

范光永收藏的明代“邸报”

这份“邸报”出版于明熹宗天启年间,它是一张长条形的单页,长宽规格约为13厘米和37厘米,上面字体为类似仿宋体的长方形书写体,报纸为雕版单面印刷。在报头上有“邸报”二字,连同报头和笔划模糊不清的部分,报纸共308字。报头下第一行印有发行时间:天启七年六月二十五日(公元1627年8月6日)。这份“邸报”的发现,引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方汉奇教授的重视,他在《记新发现的明代邸报》一文中对这份“邸报”的内容以及意义有过详细的阐释。

方汉奇教授介绍,通过可以辨识的断断续续的文字中可以看出,这份“邸报”主要为当时的读者提供了三条信息,其中两条属于褒奖和任免官吏方面的内容,一条属于缉拿刑事罪犯的内容。任免的是几个中下级的地方官员,缉获和“格毙”的,也只不过是几个小贼。虽然记载的内容在当时并不重要,但数百年后,这份报纸为中国新闻史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方汉奇在文章中对此作了介绍,这份报纸首先证实了明朝末年已经有了民间创办的为公众发行的报纸:“邸报”。同时也证实了明末有人“以送邸报为业”,当时有不少士大夫在日记里记载他们经常看“邸报”。其次,这也证实了明末天启年间已经有部分报纸采用雕版印刷。

方汉奇肯定了这份“邸报”的价值,“长期以来,古代新闻史的研究,主要靠的是正史、野史、日记、尺牍、文集、公私档案和其他历史文献资料。除了伦敦和巴黎收藏的两份‘敦煌进奏院状’,少量清末报房的‘京报’和《急选报》(以通报官吏选拔和任免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印刷品,出版于万历八年,即公元1580年——注)外,鲜有实物作为佐证。近十五年来,由于集报界的努力,大量的清朝出版的报纸的实物被发掘了出来。……现在又从他们的藏品中看到了明朝‘邸报’,更是令人欣慰。”

2014年由方汉奇主编的《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大学教科书,将介绍该“邸报”的内容收入书内,该书关于“邸报”的注文标明由集报家范光永收藏。集报人的名字和藏品被收入大学教材,这令报纸收藏界为之振奋。

在收藏的民国报纸中,范光永主要收藏北京出版的老报纸、红色报纸。他收藏了由邵飘萍主办的《京报》附刊共计11种,分别为京报副刊、图画周刊、《莽原》周刊、妇女周刊等共计48份。其中《莽原》周刊是鲁迅最早编辑过的刊物中的一种,鲁迅的很多著名杂文在此首发。《妇女周刊》则是由现代进步女作家石评梅参与编辑。

范光永收藏的《莽原》周刊

因为老范集报比较早,收藏的报纸质量高、精品多,为人又公道,他被推选为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副会长。多年来已先后组织了多次老报纸展览,比如他参与组织了由中国报业协会主办,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协办的纪念建党90周年党报党刊事业发展成就展、抗战老报纸收藏展以及最近的建党百年红色报纸收藏展等。在这些展览中,他将自己收藏的老报纸送展。

南城京报馆的开放修缮是他一直关心的事儿,他前前后后专门去京报馆跑了好几趟。如今,京报馆修缮后已向市民开放,他希望把自己收藏的红色报纸贡献出来,办一个常态化的宣南报纸实物展馆,让老报纸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

三十多年来,老范的工资很多都用于集报,家里也都堆满了他收藏的老报纸。对于老报纸的价值,他有着深刻的认识:“老报纸就跟老照片一样,是当时历史的真实记录。”相对于国家收藏,他认为民间报纸收藏有着不同的价值:“民间收藏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走近观众,让大家接触到实实在在的老报纸,体验到历史的沧桑。”

在集报圈里,提起范光永,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不仅北京的集报人熟悉他,就是在外地的集报圈,也都知道他。他从事老报刊收藏已经有三十多年,主要收集明清、民国老报刊,还收集现代报纸创刊号、号外等,共收藏报纸...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清... 提到清朝的“八阿哥”,许多人自然会联想到康熙皇帝的第八子爱新觉罗·胤禩,这位颇具争议的人物与雍正皇帝...
原创 北... 细看历史,往往会发现很多人物和事件的复杂面貌,而赵匡胤作为大宋的开国皇帝,虽然以其独特的方式避免了君...
原创 唐... 文/玉浊清 在历史的长河中提到李建成,许多人会不自觉地联想到他与玄武门之变的纠葛。李建成是唐朝开国...
原创 蜀... 魏延,三国时期蜀汉的名将,在蜀汉的北伐战争中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他最终因涉嫌谋反而遭遇了惨烈...
原创 清... 在清朝的历史中,“抬旗”这个词频繁出现在各种历史文献和影视作品中,它也是清朝皇帝对后宫嫔妃以及朝中重...
原创 王... 题目:“诸葛亮骂王朗”的场景在各种网络文化中频频被引用,甚至变得令人捧腹。根据《三国演义》的描写,诸...
原创 为... 朵颜三卫是明朝时期设立的三个特殊卫所,它们分别是朵颜卫、泰宁卫和福余卫,组成这些卫所的部队都是蒙古铁...
原创 三...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吕布,被广泛认为是历史上第一位武将,以其无与伦比的勇武而闻名于世。他号称“飞将”...
原创 三... 揭秘三国时期最被低估的猛将,张飞:吕布之下,许褚之上的传奇! 导语: 在三国那段烽火连天的历史中,...
原创 曹... 曹操作为东汉末年最具盛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之一,不仅在文艺领域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在政治方面也赢得了一...
原创 赵... 在南宋初期,大约是在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左右,金国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无法再继续南下与南宋...
原创 刘... 刘备,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以其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出色的治国能力而被后世传颂。然而,在刘备的一生中,...
原创 赵... 公元976年那个寒冷的冬夜,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与弟弟赵光义在宫中相聚,一同喝酒。窗外风雪交加,夜色深...
原创 窦... 仁义之名下的夏王窦建德:伟大的农民领袖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英雄人物,其中窦建德无疑是一位独特...
原创 西... 卫青的父亲姓郑,当年他和和平阳侯的小妾卫媪私通,便诞下了卫青。从一出生,卫青的地位便十分卑微,父亲将...
原创 此... 顺治帝临终时,确立了四大辅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与鳌拜,其中鳌拜排名最末。然而,鳌拜为何敢于挑...
原创 2... 在广袤新疆大地伊犁河南岸,有一片土地名为察布查尔,又名“凹陷的隘口”。察布查尔,锡伯语“粮仓”之意。...
原创 北... 靖康之耻: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与深刻反思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是岳飞临终时的壮烈诗句,表...
原创 彭... 楚汉战争中的彭城之战,标志着西楚霸王项羽与刘邦的激烈对抗。项羽仅以三万精锐兵力,便击败了五十六万人的...
原创 在... 一直以来,我们总认为地府的四大判官是崔钰、钟馗、陆之道和魏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古代的神灵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