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无岁不征误国误民,武侯祠前“声讨”诸葛亮,辛德勇错在哪里?
迪丽瓦拉
2025-09-29 11:02:23
0

武侯祠的红墙内外,古柏森森。这片始建于公元223年的圣地,承载着中国人对“忠、义、智、勇”精神的千年寄托。辛德勇教授选择在此发表他对诸葛亮北伐的批判观点,本身就注定会引发争议。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辛德勇教授的核心观点是:诸葛亮“无岁不征,误国误民”。这一论断源自他对蜀汉国力的分析:蜀汉灭亡时,整个益州户籍人口不过九十四万,多为老弱妇孺。而诸葛亮却维持着十万将士、四万官吏的庞大体系。

更致命的是后勤困境。蜀道艰险,运一斤军粮到前线,路上消耗高达十斤。连年征战导致“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

辛德勇教授的观点并非首创,西晋陈寿在《三国志》中已委婉指出:“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北魏崔浩更是直言其“矜才负能”。

学术争鸣本是思想进步的阶梯。但问题出在场合与措辞——在武侯祠“声讨”诸葛亮,如同在葬礼上讲相声,严重忽视了文化空间的神圣性。

武侯祠不是学术讲堂,它是千年来百姓自发祭奠诸葛亮的精神殿堂。辛教授在此使用“声讨”二字,触碰了民族情感的底线。

这场风波触及了一个千年难题:在蜀汉国力远逊曹魏的情况下,诸葛亮坚持北伐究竟是“穷兵黩武”还是“以攻为守”?

辛德勇教授将北伐定性为“穷兵黩武”,却忽略了蜀汉政权面临的残酷现实。刘备集团的政治根基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不仅是口号,更是政权的合法性来源。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自立后,刘备以汉室宗亲身份在成都称帝。若偏安一隅放弃北伐,等于承认曹魏政权的正统性,蜀汉将彻底沦为地方割据势力,丧失政治号召力。

地缘战略的困境更为严峻。三国之中,蜀汉国土仅为曹魏的三分之一,人口不足对方的五分之一。时间站在曹魏一边——随着中原经济恢复和人口增长,双方差距只会越拉越大。

诸葛亮深刻认识到:坐守等于慢性自杀。选择“休养生息”看似让百姓免于战火,实则是“温水煮青蛙”,延后最终败亡的时刻。

北伐不是盲目军事冒险,而是多重战略目标的整合:以攻为守,将战场推向敌境;争夺陇右产马地,扭转蜀军无骑兵的劣势;维系“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旗帜。

批评者常聚焦北伐消耗,却忽视诸葛亮治国理政的卓越成就。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

这番评价出自曾为蜀汉旧臣、后入西晋为官的史家之笔,其客观性值得重视。诸葛亮治蜀的三大根基,成为支撑北伐的关键:

经济上,他发展农业,兴修水利,推广都江堰灌溉经验;扶持蜀锦产业,使“蜀锦”成为国家外汇支柱。

政治上,他依法治蜀,不论亲疏。李严、廖立等重臣违法同样遭贬,实现“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的清明吏治。

军事上,他发明木牛流马改善后勤,革新八阵图提升战力。蜀军“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即使撤退也井然有序,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若无这套高效治理体系,贫弱的蜀汉根本无力支撑六出祁山。诸葛亮并非不计成本穷兵黩武,而是“闭关息民,务农殖谷”,在国力允许范围内谨慎用兵。

辛德勇教授对诸葛亮的批判,陷入非黑即白的评价陷阱。历史人物的功过,需要放在特定历史环境中衡量。诸葛亮北伐具有必然失败的客观因素:蜀弱魏强的总体态势难以逆转,加上“未有天变”(指重大战略机遇),后主刘禅智力弱于魏明帝,又无荆州方向的配合。

但诸葛亮以弱抗强展现的智慧仍值得尊敬。他不仅让曹魏“吓出一身冷汗”,更在秦岭山中进退自如。对手司马懿评价其为“天下奇才”,甚至在其死后见其营垒布置,仍赞叹“天下奇才也”。

关于北伐消耗民力的指责也需辩证看待。诸葛亮去世时,“百姓巷祭,戎夷野祀”,民众自发悼念的场景,岂是“误国误民”的酷吏所能享有的待遇?

历史评价需要“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智慧。北伐的负担,与坐以待毙、最终国破家亡、百姓任人宰割的灾难相比,孰轻孰重?

诸葛亮未能克复中原,但他为先天不足的蜀汉政权延续了四十余年国祚。这份功绩,使其与汉之萧何、明之刘伯温并列为开国奠基的重臣。

辛德勇教授此次引发的争议,与其学术风格一脉相承。2021年,他就因《文史哲》期刊刊发批评其《制造汉武帝》的文章而公开论战。

当时《文史哲》刊登林鹄副研究员的文章,将辛德勇观点概括为“司马光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刻意塑造虚假的武帝形象”。辛教授激烈反驳称这是“歪曲事实,强行捏造观点”。

争议升级后,《文史哲》编辑将双方私下沟通记录公开上网,辛德勇斥责此举“骇人听闻”,违反学术伦理。这场风波暴露了当下学术批评的困境:批评者应否给予被批评者回应的机会?

有学者建议:期刊在发表批评文章前,应发给原作者并邀请回应,最终同期刊发。这种“对等发声”原则,既可避免“稻草人谬误”(曲解对方观点再加以批判),也能促进理性争鸣。

学术讨论需要自由空间,但表达观点需考虑场合和方式。在武侯祠这样的文化圣地,学者更应尊重公众情感,避免将学术争议演变为文化对抗。

自媒体历史写作有其独特规则。为吸引眼球,常见手法是“无穷夸大,无穷贬低”,如韩国历史写作般“夸大自己民族,取悦读者”。这类文章标题多具新闻效果,如“四川发现一座古军营,专家感叹:难怪司马懿打不赢诸葛亮”。

但负责任的创作应平衡专业与通俗。好的历史类文章应做到:选取大众熟悉的历史人物;挖掘鲜为人知的故事;背景铺垫充分;制造合理悬念;权威资料佐证。

对诸葛亮这类复杂历史人物,单一维度的评判必然失真。他既是卓越的政治家,也是不完美的军事统帅;既创造了“天下称贤”的吏治典范,也有“挥泪斩马谡”的用人失误。

诸葛亮最大的遗产,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品格。这份精神超越成败,融入中华文化的血脉。评价诸葛亮北伐,不能只看疆场得失,更要看精神价值的传承。

五丈原秋风吹过,诸葛亮的将星陨落已近一千八百年。今天的学者们仍在争论他的北伐得失,一如成都茶馆里百姓为“诸葛治蜀该不该征南蛮”争得面红耳赤。

但武侯祠香火从未断绝。那些排队抚摸文臣武将塑像的游客,那些在《出师表》石刻前低声诵读的学子,他们心中自有一杆秤——不是称量疆土得失,而是衡量一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赤诚之心。

历史评价从不是简单的对错判断题。当一位当代学者在供奉诸葛亮神位近两千年的圣地用“声讨”这样的字眼时,无异于在岳飞庙前赞颂秦桧的“功绩”——学术观点瞬间被裹挟进“亵渎先贤”的舆论漩涡。

历史评价也从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诸葛亮不是神,但他以生命践行的忠贞与担当,早已超越一场战役的胜败、一朝一代的兴衰,成为融入民族血脉的精神基因。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清... 提到清朝的“八阿哥”,许多人自然会联想到康熙皇帝的第八子爱新觉罗·胤禩,这位颇具争议的人物与雍正皇帝...
原创 北... 细看历史,往往会发现很多人物和事件的复杂面貌,而赵匡胤作为大宋的开国皇帝,虽然以其独特的方式避免了君...
原创 唐... 文/玉浊清 在历史的长河中提到李建成,许多人会不自觉地联想到他与玄武门之变的纠葛。李建成是唐朝开国...
原创 蜀... 魏延,三国时期蜀汉的名将,在蜀汉的北伐战争中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他最终因涉嫌谋反而遭遇了惨烈...
原创 清... 在清朝的历史中,“抬旗”这个词频繁出现在各种历史文献和影视作品中,它也是清朝皇帝对后宫嫔妃以及朝中重...
原创 王... 题目:“诸葛亮骂王朗”的场景在各种网络文化中频频被引用,甚至变得令人捧腹。根据《三国演义》的描写,诸...
原创 为... 朵颜三卫是明朝时期设立的三个特殊卫所,它们分别是朵颜卫、泰宁卫和福余卫,组成这些卫所的部队都是蒙古铁...
原创 三...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吕布,被广泛认为是历史上第一位武将,以其无与伦比的勇武而闻名于世。他号称“飞将”...
原创 三... 揭秘三国时期最被低估的猛将,张飞:吕布之下,许褚之上的传奇! 导语: 在三国那段烽火连天的历史中,...
原创 曹... 曹操作为东汉末年最具盛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之一,不仅在文艺领域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在政治方面也赢得了一...
原创 赵... 在南宋初期,大约是在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左右,金国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无法再继续南下与南宋...
原创 刘... 刘备,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以其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出色的治国能力而被后世传颂。然而,在刘备的一生中,...
原创 赵... 公元976年那个寒冷的冬夜,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与弟弟赵光义在宫中相聚,一同喝酒。窗外风雪交加,夜色深...
原创 窦... 仁义之名下的夏王窦建德:伟大的农民领袖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英雄人物,其中窦建德无疑是一位独特...
原创 西... 卫青的父亲姓郑,当年他和和平阳侯的小妾卫媪私通,便诞下了卫青。从一出生,卫青的地位便十分卑微,父亲将...
原创 此... 顺治帝临终时,确立了四大辅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与鳌拜,其中鳌拜排名最末。然而,鳌拜为何敢于挑...
原创 2... 在广袤新疆大地伊犁河南岸,有一片土地名为察布查尔,又名“凹陷的隘口”。察布查尔,锡伯语“粮仓”之意。...
原创 北... 靖康之耻: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与深刻反思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是岳飞临终时的壮烈诗句,表...
原创 彭... 楚汉战争中的彭城之战,标志着西楚霸王项羽与刘邦的激烈对抗。项羽仅以三万精锐兵力,便击败了五十六万人的...
原创 在... 一直以来,我们总认为地府的四大判官是崔钰、钟馗、陆之道和魏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古代的神灵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