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在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的三七市镇相岙村田螺山周边,距离著名的河姆渡遗址约7公里的地方,当地的一家热处理厂在进行打井作业时,偶然间发现了大量的陶器、骨块等文物。此发现引起了考古学家的高度关注,经过仔细勘察,专家们确认这里是一个距今约6500年的古代遗址——田螺山遗址。这个遗址的发现,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远古时期人类生活的宝贵资料,还让我们得以窥见当时社会的先进水平。
田螺山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包括骨器、陶器、玉石等,其中许多器物的形制与河姆渡遗址相似,证明这里也是河姆渡文化的一部分,然而它的历史要稍微晚于河姆渡遗址。更为引人注目的是,田螺山遗址出土的某些文物,特别是一种被认为是史前“高科技”产品的工具,为我们揭开了许多历史谜团,也为中国古代的历史进程增添了新的篇章。这些“高科技”产品为解答良渚遗址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大禹治水等问题提供了关键线索。
2004年,浙江省考古队开展了首次的田螺山遗址发掘工作,挖掘面积达到300平方米。在这次发掘中,考古人员不仅出土了600多件文物,还发现了大量的碳化稻米,总数高达几十万颗。这些稻米保存得非常完好,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罕见。科学检测结果显示,田螺山的稻米与现代稻米的形态相似,虽然它们比现代的稻米要小一些,但这表明古代的稻米在经过几千年的驯化后,逐渐变得更加“强壮”。这也反映出当时田螺山一带的农业发展程度十分先进。于是,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何田螺山的农业能够如此发达?
在考古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了许多带有加工痕迹的水牛肩胛骨,其中尤其有两处孔洞引起了专家的注意。经过详细分析,考古学家确认这些水牛肩胛骨被用作一种古老的农业工具——“耜”(sì),其形状类似于现代的锨或铲。根据历史记载,耜最早是一种用来翻土的原始农具,通常装在犁上,起到铲土的作用。原先,耜是由木材制成的,后来逐渐转为金属材质,田螺山遗址出土的骨制耜,恰好填补了从木材到金属的耜的演变空白,证明了耜从骨—木—青铜—铁的演变过程。
有趣的是,水牛肩胛骨本身的形态就与铲子相似,可能是古人无意中发现其具备掘土的能力,于是将其加工成工具。对于史前社会而言,这种工具无疑是一项先进的“高科技”产品。那么,问题随之而来:田螺山的骨耜是否真的可以用来掘土?其效率如何呢?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孙国平进行了实验证明,他亲自用水牛肩胛骨仿制了骨耜,并进行了挖土实验。实验结果显示,骨耜的掘土效率与现代的铁锹相差无几,充分证明了骨耜在当时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可以解释,为什么田螺山的农业如此发达——先民们利用这种“高科技”工具,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这不仅改变了田螺山一带的农业面貌,也为中国农业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田螺山遗址出土的骨耜不仅具有重大的考古价值,它的出现也为中国农业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骨耜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农业技术的重大进步,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它还为解答一些历史谜题提供了关键线索。例如,良渚古城的水利工程和大禹治水的故事。2000年初,考古学家在距离田螺山遗址约100多公里的良渚古城发现了大型水利工程遗址,这些堤坝遗址总共有11条,占地面积广阔,显示出当时水利系统的巨大规模和先进程度。
大禹治水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传说中大禹历经13年,遍游四方,成功疏导洪水,治服了大水灾。然而,无论是大禹治水,还是良渚先民修建水利工程,都必定需要高效的掘土工具。很显然,骨耜是解决这些工程难题的关键工具。我们推测,在良渚时期,甚至在大禹时代,木制耜可能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中,毕竟木材相比骨头更易获取。
与璀璨的玉器、神秘的刻符、精美的陶器相比,骨耜这种不显眼的工具,背后蕴含的历史意义却更为深远。可以想象,没有这种工具的发明,也许就没有发达的农业,没有人口的增长,也无法为人类创造艺术和文化的繁荣,也就不会有良渚古城的水利工程和大禹治水的伟大事迹。骨耜不仅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更是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