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宗藩制度使得许多宗室子弟能够继承王位,但要想长期产生贤王,却是十分罕见的现象。尤其是蜀藩,历代的蜀王无一不以贤德著称,因此在朝廷中,历任皇帝都常常以蜀藩作为其他宗藩的榜样,告诫他们要向蜀王学习。这份声誉的背后,是蜀藩一代代王室子弟的努力与传承,而这种贤德并非短暂的表现,而是从代代相传中深深扎根。
第一任蜀王朱椿,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一子,享有“蜀秀才”的美誉。他一生不事争斗,深受明太祖宠爱,致力于将成都一带建设成富庶之地。而历代蜀王,继承了朱椿的优良传统,致力于治理一方、惠民安民,堪称楷模。今天我们要讲的,是明朝第九任蜀王,朱让栩的故事。
朱让栩的父亲,蜀昭王朱宾瀚,是明朝中期的一位贤王,深得孝宗宠爱与褒奖。朱宾瀚不仅治理有道,且处事宽厚,为当时宗室的楷模。朱宾瀚的正妃,南城兵马指挥刘明的次女刘氏,为其生下嫡长子朱让栩。弘治十三年,刘氏为朱宾瀚生下了长子朱让栩,朝廷还特意为他赐名。这一切的安排,仿佛为未来的贤王之路铺好了基石。
然而,命运却让这一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正德三年,朱宾瀚在年仅28岁时去世,留下年仅8岁的朱让栩。按规矩,朱让栩虽为世子,却未能继承父亲的爵位与岁禄。更糟糕的是,朱宾瀚去世时,剩下的年禄需要按规定返还,导致蜀王府的经济状况岌岌可危。幸运的是,由于蜀藩历代都十分注重节俭,还常常捐献岁禄帮助民众,因此,朝廷没有丝毫迟疑,迅速批准了给朱让栩提供三千石的禄米,以度过难关。
正德五年四月,朱让栩正式继承蜀王的职位。从他继位的第一天起,就展现出与前任一样的两大特征:一是勤奋读书,热衷于诗文;二是关注百姓疾苦,亲自参与赈灾与扶贫。在这一年,朱让栩即以一首诗,表达了他对成都的深厚情感,诗中描述了成都的十大美景。
这首诗开篇便写到“古柏”,这一点显然指的是成都的武侯祠。武侯祠是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地方,史籍中常提到庙中一片苍翠的柏树林,给人一种宁静而庄严的感觉。接着,诗人提到“春城”,即温暖如春的成都,春天的景色美不胜收,仿佛一幅流动的画卷。再往下,诗中写道“草堂”,这是指唐代诗人杜甫曾在此居住,留下无数传世之作。杜甫曾在草堂写下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展示出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色。
朱让栩的诗中,还提到“岷山”与“浣花”,这两处景点都是成都的自然名胜。岷山以其雪山而闻名,而浣花溪则以烟雨景色、溪水奔流的壮丽著称。朱让栩在诗中对这些自然景观的赞美,恰如其人,深得人心。
此外,他还特别提到“橘井”和“墨池”。橘井周围满是菊花,每到菊花盛开时,香气四溢。而墨池,曾因西汉学者扬雄洗墨而得名,也成为了文人墨客的集聚地。通过这首诗,朱让栩不仅向世人展示了成都的美景,也体现了他对文化与历史的深刻了解。
除了文学成就,朱让栩的政绩同样卓越。与历任蜀王一样,朱让栩时常捐献禄米或银两,用以救灾或者支持国家的建设。正德年间,他曾捐款二千两作为军饷,得到了明武宗的嘉奖。后来,在嘉靖年间,修复太庙的巨额开销让朝廷陷入困境,朱让栩主动站出来,献金660斤,其中包括60斤黄金和600斤白金。这一行为赢得了明世宗的高度赞赏,甚至加封了他“忠孝贤良”的美名。
然而,朱让栩的一生并非完美无瑕。虽然他表面上受到极高的尊敬,实际上他也曾遭遇过权臣的压迫。四川都司指挥刘永昌曾屡次欺压朱让栩,事件的详情以及最终的解决方法,留待下一篇文章继续讲述。
朱让栩在其一生中展现出无与伦比的贤德,他不仅在文学和文化上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而且在政治、经济方面也为国家和百姓做出了重要贡献。可惜的是,他的生命在47岁时戛然而止,蜀王的光辉不再。他的去世,使得蜀藩失去了一位杰出的领袖,但他的精神与政绩依然留存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