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黄初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依据尚书令陈群的建议,开始实施一种名为“九品中正制”的官员选拔制度。与两汉时期的察举制相比,九品中正制更加注重家族背景,尤其是晋朝以后,官职的授予完全依据家世背景,逐渐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这一制度的实施,极大地增强了名门望族的权势,推动了他们的家族势力进一步扩张。
到了唐代,尽管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方式,但由于世家大族长期掌握着优渥的教育资源、社会经验以及广泛的人脉网络,他们依然在朝廷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唐朝的名门望族中,河东裴氏无疑是最为显赫的一个家族。仅在唐代,裴氏便培养了十七位宰相,显示出其深厚的政治影响力。那么,这些宰相究竟是哪些人物呢?
早在唐朝建立之前,河东裴氏的裴寂便与后来的唐高祖李渊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尤其在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后,裴寂便频繁与他交往,彼此间的友谊深厚。李渊起兵反隋后,裴寂也全程参与,协助李渊打下长安,最终平定了天下。李渊即位后,拜裴寂为右仆射,并封他为魏国公,裴寂因此成为河东裴氏的首位唐朝宰相。
接下来的几年里,裴氏的政治地位继续提升。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在虎牢关之战中大获全胜,迫使王世充投降,生擒窦建德。裴矩当时在窦建德的麾下担任尚书右仆射,战后他立即前往长安归顺李世民,并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到了武德八年(625年),裴矩年过七十,仍被任命为检校侍中,并拜为宰相。
然而,直到唐高宗在位时期,裴氏才再次迎来新的宰相。调露二年(680年),裴炎升任黄门侍郎,并被授予中书门下三品,正式成为宰相。三年后,唐高宗去世,唐中宗李显继位,裴炎被任命为中书令。裴炎虽有不小的政绩,但后来因支持武则天废除中宗,又在徐敬业的挑唆下策划造反,最终被武则天处决。临终时,裴炎感慨道:“宰相下狱,理不可全。”
尽管武则天处死了裴炎,但她并未完全断绝与河东裴氏的联系。裴居道先后被封为同凤阁鸾台三品,内史,纳言等职务,并多次担任朝廷重要职务。载初元年(690年),裴居道被任命为宰相,但不久后他也遭到武则天处决。裴居道死后不久,武则天正式登基,建立了武周政权。
在武则天的统治下,裴氏的许多成员被重新任用。裴行本曾被任命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次年却因酷吏来俊臣的陷害被流放。后来,唐中宗李显复位后,裴谈再次得到提拔,成为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裴谈在任期间,除了政治能力外,还因非常怕老婆而成为一时的笑谈,“畏之如严君”的传闻流传开来。
开元十七年(729年),裴光庭升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次年迁为侍中。裴光庭主张以资历为标准选拔官员,提倡提升官吏的能力和经验。然而,他于四年后去世,唐玄宗为其辍朝三日,以示悼念。唐玄宗在位期间,裴氏家族又培养出了另一位宰相—裴耀卿,他在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并于次年去世。
在唐肃宗时期,裴遵庆被宰相萧华推荐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寿命长达八十五岁,堪称长寿之人。大历四年(769年),裴冕在宰相元载的推荐下被封为左仆射、同平章事,但不久后去世。唐宪宗时,二十岁的裴垍中进士后任中书侍郎,并在任内因善于识人得到了同僚的尊敬。
其中,最为著名的裴氏宰相当属裴度,他接替武元衡成为宰相,凭借平定淮西之乱的功绩被封为晋国公。裴度在任期间,历仕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和唐文宗四朝,前后担任宰相二十余年,被时人誉为“郭子仪”式的人物。
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年),裴休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在担任盐铁转运使时,进行了一系列关于漕运、茶税等方面的改革,有效解决了许多积弊。唐懿宗咸通年间,裴坦由山南东道节度使升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裴坦性格节俭,当看到儿子奢侈浪费时,愤怒地表示:“乱我家法。”
河东裴氏的宰相们不仅有极高的政治地位,也在唐朝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