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经典《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这一段故事因其智谋与机变而被读者津津乐道,成为后世热议的经典桥段。诸葛亮靠着极为克制的计谋,便让曹操在短时间内陷入被动,十万支箭悄然落入他的手中,仿佛演绎了一场以弱胜强、以静制动的博弈。然而,很多人读完后都会追问一个问题:为何曹操没有动用火箭去烧毁对岸的草船,反而让普通弓箭继续在战场上发挥作用?如果当时他真的使用了火箭,未必就一定能取得胜利。下面我们就从情节的逻辑与历史常识出发,尽量分析其中的缘由。
整件事的起点,源自于一纸军令状的赶时间和高风险。众所周知,在短短几天内让诸葛亮制造出十万支箭几乎不可能,因此他只能采取非常手段来扭转局面。于是他在周瑜的军队之外,快速安排了二十艘战船,每艘船上配备几十名水手与战士,船头船尾都挂着风帘以遮挡视线。船内外又布置了数千个草制的靶子,分散于船身与桅杆之间,便于在夜色与风势掩护下收集箭矢。待一切就绪后,诸葛亮就像把所有压力抛向远方,回到船舱静静休息,似乎整支队伍的命运都寄托在天命与他的心思之上。
到了第三天的夜里,诸葛亮才下令让提前准备好的船只缓缓向曹军营地靠近。沿途的江面被薄雾笼罩,风声与桨声混成一曲低沉的夜曲,船只贴着水面悄无声息地前进。曹操性格极为多疑,往往不愿贸然出手,因此他 delaying 出兵的念头很可能在这时就被激活起来。等到曹军的弓箭手开始回击,船上的草靶就会尽数沾染箭矢,而诸葛亮则静观其变、坐享渔翁之利。鲁肃对计划的可行性当然有异议,担心曹操若果真猛然冲击,或者动用火箭,战局就会走向不可预测的方向。
事实证明,诸葛亮的估计并非空穴来风。曹操看到草船越靠越近,只能命人让弓箭手拼命射击,想以此制造距离与困阻,让对方居高临下地撤退。等到雾气逐渐散去,草船撤离,箭矢覆盖着船身,诸葛亮在回到营地时不禁由衷地对曹操道谢,仿佛在表达一种睿智的微妙胜利。至于曹操为何不直接使用火箭烧毁草船,原因其实在于他对对手行动的不确定性:他并不清楚诸葛亮的精准意图、也不了解草船是否带有埋伏、船队是否会直接冲破防线进入他的营垒。如果贸然点火,火势蔓延造成的后果难以控制,甚至可能引火烧毁自己的营地。于是他选择观望与试探,企图从对方的行动中判断战局走向。只是他万万没想到,正是这层若即若离的克制,使得对手的暗中安排反而给自己留下了更大的被动,最终算是聪明反被聪明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