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的夏天,重庆歌乐山金刚坡附近,几个农民在挖土的时候,铁锹碰到了硬物。拨开泥土,一具早已化为白骨的尸骸赫然出现,手腕上还铐着一副锈迹斑斑的手铐。
这一发现非同小可,消息层层上报,很快惊动了北京。中央随即派人前来调查,因为种种迹象表明,这具遗骸的主人,很可能就是一位失踪了二十六年、让朱德、周恩来等人始终挂念在心的人。
经过仔细勘察和法医鉴定,一个几乎被遗忘的名字浮出水面——杨汉秀。
这个名字,对于今天的很多人来说或许有些陌生,但在当年,她却是四川军阀圈里一个如雷贯耳的“叛逆者”,一个让自己的伯父、四川大军阀杨森恨得牙痒痒,最终痛下杀手的“杨家大小姐”。
一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千金大小姐,放着荣华富贵不要,偏要提着脑袋干革命,图什么呢?这个问题,恐怕是她那位杀人如麻的伯父杨森到死都想不明白的。
杨汉秀的出身,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顶配”。伯父杨森是盘踞四川多年的大军阀,父亲杨懋修也是川东巨富,她是家中独女,是名副其实的掌上明珠。
按照家族的剧本,她本该是嫁入另一个豪门,过着纸醉金迷、相夫教子的生活。可偏偏,杨汉秀的骨子里,天生就带着一股与这个腐朽家庭格格不入的劲儿。
真正为她的人生打开另一扇窗的,是朱德。1926年,受党派遣,朱德来到杨森的部队做统战工作。
在杨森的府邸,年仅十几岁的杨汉秀见到了这位气质不凡的“朱伯伯”。她不像其他家眷那样畏惧或谄媚,反而经常凑过去,听朱德讲外面的世界,讲革命的道理。
朱德的言谈,像一颗火种,点燃了杨汉秀心中早已埋下的对家族和阶级压迫的不满。特别是亲眼目睹了英军炮轰万县、制造“九五惨案”的暴行后,救国救民的念头,在少女心中扎下了根。
如果说朱德是她的启蒙者,那她后来的选择,则完全是自己意志的体现。她不顾家人反对,嫁给了家境贫寒的共产党员赵致和。
丈夫病逝后,她没有消沉,反而在1940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抛家舍业,独自一人,历时九个多月,长途跋涉,冲破重重封锁,去延安寻找朱德,投奔革命。
当她一身风尘、满脚血泡地出现在朱德面前时,朱德也为之动容。为了表示与自己的军阀家庭彻底决裂,她甚至给自己改了个名字,叫“吴铭”,取“无名无姓”之意,甘愿做一名革命队伍里的无名小卒。这份决绝,在那个时代,对于一个出身如此显赫的女性来说,需要何等的勇气和信念。
然而,革命的道路远比想象中更加崎岖。到了延安,她“军阀侄女”的特殊身份,让她一度受到怀疑和审查。
在“抢救失足者运动”中,她甚至被当作“特务嫌疑”关押起来。面对组织的审查和同志的误解,杨汉秀没有一句怨言。最后还是朱德亲自出面为她担保,痛斥审查人员:“她一个军阀家的大小姐,跑了10个月才到了延安,放弃了锦衣玉食的生活来参加革命,这就已经说明问题了,还审查什么?” 这才解了她的围。这种委屈和考验,反而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
抗战胜利后,杨汉秀受命回到四川,利用她的特殊身份开展地下工作。这一下,可真是“龙归大海,虎入深山”了。
她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杀回老家广安,从亲戚手里夺回属于自己的那份家产,然后以开舞厅、办工厂做掩护,变卖家产,将筹集到的钱款、物资源源不断地送给地下党组织。
她周旋于国民党高官和地方士绅之间,谈笑风生间获取情报,利用伯父杨森的权势掩护同志,营救被捕人员。此时的杨汉秀,已经从一个满腔热血的革命青年,成长为一名沉着冷静、智勇双全的地下工作者。
她最重要的任务,也是最危险的任务,就是策反她的伯父杨森。1949年,解放大军势如破竹,重庆解放指日可待。党组织希望通过杨汉秀,说服时任重庆市长兼卫戍总司令的杨森,让他认清形势,率部起义,保全重庆这座城市。
这无异于与虎谋皮。杨森其人,一生信奉权谋与暴力,双手沾满了共产党人的鲜血,让他放下屠刀,谈何容易。
杨汉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她多次找到杨森,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甚至摊牌说:“朋友间就不要对着打了,把枪口掉个头,共同去打帝国主义!”
这番话彻底激怒了杨森。在他看来,侄女的这番“劝降”,不仅是对他权力的挑战,更是对他整个家族的背叛。他怒斥道:“人都老了,还去改姓?”
亲情在顽固的政治立场面前,显得一文不值。策反失败,杨汉秀的处境急转直下。1949年9月,杨汉秀第三次被捕,这一次,直接就是被杨森的亲信关进了渣滓洞监狱。在狱中,她受尽酷刑,特务甚至用竹签钉她的手指,但她始终没有吐露半个字。
1949年11月23日,就在重庆解放前一个星期,自知大势已去的杨森,在逃往台湾之前,对这个让他颜面尽失的侄女下了最后的毒手。
他密令手下,将杨汉秀从狱中提出,谎称送她去“学习”。杨汉秀被蒙上双眼,押上一辆小车,在开往金刚坡的路上,被特务用绳索活活勒死。
随后,她的遗体被草草抛入一个废弃的碉堡下的土坑里。杨森以为这样就能抹去他所有的罪恶,抹去这个家族“叛逆者”的一切痕迹。他哪里会想到,二十六年之后,历史的真相,终将重见天日。
1975年那具带着手铐的遗骸的发现,让这段尘封的往事得以昭告天下。当确认遗骸就是杨汉秀时,许多健在的老同志都唏嘘不已。
她的女儿李继业在文章中写道:“几十年来,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我的妈妈……而今我要见到她了,却只是她的遗骨了……”
这句话,道尽了无尽的悲怆与思念。1980年,重庆市为杨汉秀烈士举行了隆重的遗骨安葬仪式,将她的遗骸安葬于歌乐山烈士陵园。
那块曾经刻着“吴铭”的木牌,最终换成了镌刻着“杨汉秀”名字的墓碑。她用自己的一生,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背叛自己的阶级,忠于自己的信仰”。
她从一个养尊处优的“杨大小姐”,最终成为一名光荣的革命烈士。她得传奇,值得后人永远歌颂。
信息来源:
杨汉秀:她背叛了自己的家族,走上寻求民族解放的道路
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责任编辑:赵镭饷2022-06-07 11:53
杨汉秀:从“杨大小姐”到革命烈士
黄琪奥2019年12月04日09:37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