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没有清朝的入侵,明朝皇帝崇祯皇帝仍抵挡不住李自成的北上
迪丽瓦拉
2024-11-18 18:14:18
0

原标题:假如没有清朝的入侵,明朝皇帝崇祯皇帝仍抵挡不住李自成的北上

导语:

如果没有清朝入侵中原,崇祯皇帝依然抵挡不住李自成北上,明朝依然避免不了灭亡的下场。

其实就其根本来说,明朝的灭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时的明朝已经腐败到了极点,如果没有清军入关,明朝依然阻挡不了李自成的军队。明朝就像一棵大树,经历过200多年的成长,到崇祯帝时已经垂垂老矣,大树的根其实已经腐烂掉了。

一、如果没有满洲的入侵,崇祯皇帝也抵挡不住明末农民起义军。

其实在明朝末年时后金的入侵和农民起义军是明朝的两个顽疾。明朝末年需要两个拳头出击,一个拳头是要对抗后金,另一个拳头则用来对付农民起义军。如果去除后金这个因素,只考虑明末农民起义军的话,明朝有可能还会有一线生机,但是这种机会也是非常渺茫的。从大的趋势上来看,明朝有可能会延长些时日,但是归根到底还是免不了一死!如果后金不入侵的话,对于明末农民起义军和明王朝来说可能有以下两个结果:

结果一:农民起义军被镇压下去。其实这种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在崇祯朝时虽然也有多次将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打败。但是在很短的时间之内这些农民起义军又会再一次形成气候。而且新组织起来的农民起义军要比上一次强大得多。所以说农民起义军被镇压下去这种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即使李自成被镇压下去,还会出来一个王自成、张自成。一句话:李自成成为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是偶然的,农民起义爆发是必然的。

结果二:明王朝被推翻。我觉得这种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因为整个明王朝从根上已经腐败掉了。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把这棵大树放倒。如果没有后金的入侵,可能会给明王朝延长几年寿命,但是明朝却依然避免不了灭亡的厄运。这应该就是所谓的自作孽不可活吧!

二、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有很多人将明朝灭亡的原因归结为李自成和张献忠带领的农民起义,以及努尔哈、赤皇太极率领清军入侵明朝。其实这些观点只看到了明朝灭亡的外部原因,而没有看到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明朝的灭亡是其自身的局限性而导致的。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吏治腐败和土地兼并!

明朝的吏治腐败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明朝从明太祖时开始就对吏治非常重视,明太祖对于腐败问题是觉不好手软的,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他甚至将一些贪污腐败的官员扒皮,用稻草填充起来挂在县衙门口。现在想想都让人有点心惊胆战。但是明朝的吏治可以说是物极必反,经历过明太祖时期的严打之后,从明成祖开始吏治问题又成为一个大问题。

一方面,因为吏治腐败,一些官员仗势欺人欺压百姓。造成一般的平民百姓对于明朝并没有什么好感。而且大多数的百姓对明政府有反抗的态度。

另一方面来说,因为吏治的腐败,地方的一些民情很难反映到中央,地方官员作为上传下达的工具,如果一旦腐败掉就会影响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联系。

“土地则屡易其主,耕种不时”;“人之贫富不定,则田之去来无常”;“有田者或自有而之无,无田者或自无而之有。”――《明史》

另外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土地兼并,土地兼并问题贯穿中国历史的始终。尤其是到了明朝末期的时候土地兼并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明朝的士大夫阶层是不用向国家交纳赋税的,而相反很多贫苦的农民则是国家赋税收入的主要承担者。

因为有科举功名的士大夫阶层不用向国家交纳赋税,很多贫苦的农民就自愿的将土地卖给这些士大夫乡绅,以此来减免国家强压在他们身上的赋税。如果是一户两户还可以,但是如果全国范围内的贫苦百姓都这样做的话,就会使得自耕农手中的土地越来越少,而相比之下士绅阶层的土地就会越来越多,如果一旦遇到天灾人祸,这些贫苦的佃农就会成为流民,他们四处流动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一旦有一两个挑头闹事的,他们就会揭竿而起成为反抗明朝政府的主要力量。

2、明政府对百姓横征暴敛。

明朝的赋税收入实际上是很沉重的,明朝自从张居正改革之后,确立起一条鞭法的赋税制度。这种制度实行的时间不长,等到张居正死后就逐渐破坏了,而且土地兼并问题也使得这种赋税制度难以推行下去。后期明政府的赋税除了正常的赋税收入之外,还额外的增加了很多的赋税和徭役。额外的征收赋税和徭役使得本来已经走投无路的农民铤而走险走上了反对明政府的道路。

有明两税丁口而外,有力差,有银差……一条鞭法,……是银力两差并入于两税也。未几,而里甲之值年者,仍复纷然,其后又安之。谓:‘条鞭,两税也,杂役,值年之差也。’岂知其为后出之差乎?使银差力差之名不去,何至是杂役耶!故条鞭之利于一时者少,而害于后世者大矣。――《黄宗羲评一条鞭法》

除了沉重的赋税和徭役之外,明朝政府为了应对来自北方的后金,以及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实行三饷加派即,辽饷、剿饷、练饷。

辽饷:用于辽东所需的兵费,共520万辆。主要是为了镇压辽东一带的女真,用于与后金的战争。

剿饷:主要是用于镇压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而征收的军费。在不同时期剿饷的数额有所不同,大约有330万兩。

练饷:主要是用于镇压农民起义和后进的战争训练军队而征收的军费。从明朝万历年间后期开始征收,每年征收的定额为330万两!

3、明朝后期的皇帝大多数是昏庸无能的。

明朝后期的皇帝从万历开始,可以说都非常的奇葩。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比较懒,而且个性还非常的强。就他们个人的能力来说根本就无法挽救已经病入膏肓的大明王朝。明朝后期一共就有四位皇帝,分别是明神宗,明光宗,明熹宗,明思宗。

其实明朝的灭亡和这四位皇帝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万历皇帝,其实明朝的很多隐患都是发生于万历皇帝时期,正是因为他没有处理好这些潜在的矛盾,才使得后期的三位皇帝越来越难做,而且各种矛盾也是逐渐的激化,给了后代一个千疮百孔的大明王朝。

三、外部因素都是由内部因素激起的,加快了明朝的灭亡。

外部因素也是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后金的入侵,再比如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这些因素虽然在明朝灭亡过程中起着很大作用。但是他并不是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而且这些因素的产生是由内部因素激起的。

瀚海说:

明王朝免不了灭亡的厄运。其实从万历朝开始,明朝就已经埋下了灭亡的隐患,但是当时这些隐患都处于萌芽状态。

如果当时的统治者能够意识到这些问题的话,只要稍微加以重视认真的处理,就有可能会将这些隐患排除。但是不幸的是当时的万历皇帝,整日沉迷于深宫,纸醉金迷。对于即将到来的厄运他丝毫没有考虑到。

随着各种矛盾的逐渐激化,万历皇帝却没有丝毫要解决这些问题的想法,他对于各种矛盾已经开始麻木了。而且他将一个千疮百孔的大明王朝留给了他的子孙。然而不幸的是,他的儿子朱常洛自慰不到一个月就上了西天了。他的孙子朱由校和朱由检,一个是整日干木匠活一心想当木匠,另一个又是性情孤僻,敏感多疑。最终葬送了大明王朝。

参考资料:《明史》《七大恨昭书》《中国通史》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齐... 齐国和鲁国,是两个并行于山东大地上的诸侯国。早在周朝建立以后,这两个诸侯国便已经存在了。 只不过不同...
原创 明... 在封建王朝时期,战争一般都是举行得比较频繁的,那么在明代这样的现象,自然也不会例外。明代的兵器库中,...
原创 关... 一手捋长须,一手执《春秋》,关羽这一形象深入人心,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这么一个问题?关羽为什么喜欢读《...
原创 石... 我在军队工作了二十六年,所做的事情很多,随着时间的流逝大都淡忘了。但有一件事情记忆犹新,终生难忘。这...
原创 1... 各大姓氏“首席”名将代表: 1、李氏,李牧排行首位。天下名将,“李氏”最多,非要排第一,李牧可以接过...
原创 三... 关羽上限值非常高,下限值几乎低到超一流,张飞觉得全季巅峰之时,刚出来大概还没跟大师对战经历,受到吕布...
原创 真... 真实的慈禧太后非常强硬,为何大清还向西方投降呢?大清的妥协是被列强用炮打开的无奈!看看吧! 在我国绚...
原创 历... 随着科技的越来越发达,我们却能越来越感受到局限性,而在过去,古人也往往只能将不能理解的事物,寄托于神...
原创 “... 大家平时是怎样称呼自己的父亲呢? 现代社会之中,其实很少人称父亲,因为父亲这一称呼在现代人眼中看来太...
原创 2... 到了新疆后,穆铁柱心想自己总算有“用武之地”了,可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一开始安排穆铁柱锄地,但是锄头...
原创 三... 也许是受《三国演义》等小说的影响,我们的目光主要都是聚集在曹魏、刘蜀、孙吴等几个势力之上,而往往忽略...
原创 朱... 蓝玉,明朝开国著名将领,大将常遇春的小舅子。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东征西讨,终于踏平了其他诸侯,将元朝...
原创 身... 三国纷争,不仅三方各有雄主,也为众多武将谋士提供了展现自己才华的舞台,其中若论武将,曹魏麾下八虎将,...
301处!西藏最新发现 西藏自治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第二阶段工作进入年底冲刺期,目前西藏第二大城市日喀则市18个县(区)...
原创 明... 明朝灭亡的原因众多,社会各种观点多元。大概可以分为:社会体制、财政崩溃、天灾人祸、李自成内乱等。总之...
原创 正...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后,魏延的军事生涯也随之结束,并且,他的生命也进入倒计时,不久之后,他便被杨仪擒杀...
原创 第... 1941年苏德数百万大军共襄盛举,进行物理切磋的初期阶段,苏军兵败如山倒,小胡子做出了先在南线拿下基...
原创 锦... 1948年10月,东北野战军25万人进攻的矛头指向锦州城。作战计划为:3纵司令员韩先楚指挥2、3、8...
一本护照,翻开华侨领袖的传奇人... “共和国印记——侨心共筑中国梦”华侨文物联展日前在北京开展。在展览中,陈嘉庚作为“华侨首席代表”参与...
原创 历...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谥号是生者或逝者平生行为、品德、成就等的总结和评价。其中,殇是一种谥号,多用于早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