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和张之洞被称为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他们确实为摇摇欲坠的清王朝续命数十年。这四位重臣各有特点,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说到曾国藩,现代人对他评价颇高,这与近年流行的成功学热不无关系。从个人能力来看,这位被称为曾剃头的大臣确实才华横溢,最终获得文正这一文臣最高谥号。虽然慈禧太后给他这个谥号带有政治考量,但不可否认曾国藩确实是个踏实做学问的人,在学术上造诣颇深。
左宗棠则是个性鲜明的人物,他恃才傲物,自信满满。当时的名臣胡林翼称赞他是楚地第一人才,林则徐更称他为绝世奇才。以他的聪明才智,如果专心治学,成就未必在曾国藩之下。但左宗棠更注重实干,追求经世致用的学问。
李鸿章同样才华横溢,但他更擅长官场周旋。他深谙为官之道,懂得如何取悦上司,笼络下属,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职场老江湖。而张之洞的学问更不必说,乡试中解元,会试得探花,没有真才实学是做不到的。相比之下,曾国藩和左宗棠考取功名的道路就坎坷得多。
若论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左宗棠当居首位,李鸿章次之,曾国藩再次,张之洞居末。为什么把他排在第三?因为这里说的是对中国的贡献,而非对清王朝的。曾国藩一生主要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平定太平天国,为清廷收复半壁江山,并主动裁撤湘军消除朝廷顾虑;二是推动留学生运动,促进中国近代化。没有后者,他的排名可能还要靠后。
张之洞排名最后,是因为与其他人相比,他的主要贡献集中在实业领域。虽然他对中国工业发展功不可没,但仅此一项还不足以提升他的位置。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曾国藩不能排第一,那李鸿章总可以吧?其实不然。如果单论对清廷的贡献,李与曾确实不相上下。曾为清廷收复失地,李则自比裱糊匠,为维护慈禧统治尽心尽力,还创办了许多第一。但若与左宗棠相比,高下立判。
李鸿章代表清廷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无论是否自愿,这些条约确实出自他手。有人认为他是被迫背锅,但事实并非如此。作为慈禧的心腹,他的利益与慈禧紧密相连,甘愿为其效劳。想要权势富贵,又不愿承担责任,天下哪有这等好事?
在洋务运动方面,李鸿章确实有所建树,但左宗棠的贡献同样不可小觑。真正让左宗棠贡献更突出的,是他在领土问题上的立场:李鸿章不断割地求和,而左宗棠则誓死收复失地。
当左宗棠主张收复新疆时,李鸿章百般阻挠,借口东南海防重要、新疆贫瘠等理由反对,甚至克扣军饷。讽刺的是,他同时却拿出50万两白银让日本从台湾撤军。面对重重困难,左宗棠不惜借外债、抬棺出征,最终成功收复新疆。他深知:欠债可以慢慢还,但失去的国土却难以收回。
左宗棠收复新疆之际,李鸿章却让中国在中法战争中不败而败,气得左宗棠怒斥:十个法国将军,也不及一个李鸿章坏事。尽管李鸿章在外交上确实为中国争取到一些利益,但相比左宗棠的贡献,显然逊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