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在萧劲光将军的指挥下,开始了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南下征程。这支由40军和46军组成的精锐部队,虽然编制上只有两个军,但实际兵力规模相当可观——每个军下辖4个师,总兵力达12万之众,其规模甚至相当于当时第一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两个军的兵力总和。这支劲旅肩负着与第二、第三野战军协同作战,共同发起渡江战役的重要使命。
部队沿着京汉铁路线一路向南推进,在穿越湖北境内的过程中,先后解放了驻马店、信阳等多个被国民党军队长期盘踞的战略要地。当时正值国共北平和谈期间,国民党方面派出了以张治中为首的代表团在北平与中共进行谈判。在这样的背景下,二野和三野已经完成了渡江作战的各项准备工作,而萧劲光率领的先遣兵团则暂时驻守待命,为即将展开的武汉解放战役和后续渡江行动做着周密准备。
中国自古就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军事智慧,这条铁律在现代战争中同样适用。四野部队在南下过程中,后勤补给完全依赖于沿途解放区的物资支持。兵团高层指挥员们经过研判认为江汉、鄂东地区虽然是即将解放的区域,但由于当地工作基础相对薄弱,粮食筹集工作面临较大困难。为此,他们特别希望能与地方党政机关密切配合,共同解决大军过境时的粮食供应问题。
针对这一情况,时任桐柏军区司令员的王宏坤将军作出了积极回应。他指出实际情况与兵团的判断存在一定出入。事实上,自1947年7月起,中央军委就指示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大军南下开辟大别山新战区,以缓解山东和陕北战场的压力。刘邓大军率领四个纵队挺进大别山后,晋冀鲁豫军区作为坚强后盾,又陆续派遣新组建的第十纵队和第十二纵队南下支援,协助开辟了桐柏军区和江汉军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江汉军区的建设历程。自中原突围战役后,王树声将军领导的鄂西北军区部队在张才千的指挥下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待第十二纵队南下后,两支劲旅胜利会师,共同建立并巩固了江汉根据地。而在鄂东地区,刘邓大军进入后迅速开辟了新战区,由第一、第二和第六纵队组成的鄂豫军区在司令员王树声、副司令员郭天民的领导下,长期坚持在鄂东地区作战,并深入发动群众为革命战争提供人力物力支持。
在决定性的淮海战役期间,桐柏军区、鄂豫军区和江汉军区作为重要后方基地,为前线部队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随着二野准备发起渡江战役,王宏坤司令员接到了一项重大任务:为过境部队筹集军粮并解决食宿问题。为此,中原局专门指示王宏坤立即在桐柏和江汉地区开展粮食征集工作,确保满足过境部队的后勤需求。
到1949年3月,三大军区交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单:桐柏区共征集粮食7000万斤,江汉区筹集4000万斤,鄂豫区也筹集了3000万斤粮食,同时还准备了大量油盐、草料、军鞋和布匹等军需物资。值得注意的是,鄂豫军区虽然地处大别山区,自然条件相对艰苦,但能筹集如此规模的物资实属难能可贵。
然而在实际行军过程中,由于部队规模庞大,粮食供应和运输环节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任何细小的物资短缺都可能引发部队的不满情绪,甚至有人对此表示难以理解。但事实上,王宏坤早已将军需物资准备就绪,只待部队前来对接即可解决问题。
那么,为何四野兵团的指挥员会认为江汉和鄂东地区毫无工作基础呢?这中间可能存在某些沟通不畅的情况。实际情况是,当四野部队进入武汉后确实遭遇了暂时的粮食短缺,但当地政府其实早已备好军粮,并明确了物资存放地点。问题出在下级部队未能及时上报需求,这才导致谭政副政委误以为地方准备工作不到位。经过王宏坤等人的详细说明后,谭副政委了解了事情原委,随即消除了误会。
这段历史充分展现了革命战争年代我军后勤保障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也体现了各部队之间团结协作、共克时艰的革命精神。从粮食筹集的数字可以看出,老区人民为支援前线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正是军民鱼水情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