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记载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越国大夫范蠡在辅佐勾践复国后,给好友文种留下一封意味深长的告诫信。信中写道:飞鸟打光了,好弓就会被收起;狡兔死绝了,猎犬就会被烹食。我看越王生得长颈鸟嘴,这种人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乐。你为何不趁早离开?可惜文种未能及时醒悟,最终被勾践赐死。
这样的历史悲剧在帝王时代屡见不鲜。有的君主如宋太祖赵匡胤,选择杯酒释兵权的温和方式;而更多帝王则像勾践这般心狠手辣。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后者的典型代表。 朱元璋的崛起堪称传奇。这个出身贫寒的放牛娃,曾为活命当过乞丐,做过和尚。在元末乱世中,他凭借过人的军事才能,从一介布衣成长为能与陈友谅、张士诚等豪强抗衡的义军领袖。但即便雄才大略如朱元璋,也不可能单枪匹马打天下。在他身边,有一位被誉为神机军师的谋士——刘伯温。 刘伯温本名刘基,自幼聪慧过人。十七岁师从名儒,日夜苦读,很快便以才学闻名。若在太平年月,他本可循科举正途平步青云。但身处元末乱世,这位才子三次出仕元朝都失望而归,最终选择归隐。在家蛰伏三年间,他冷眼旁观各路义军,最终将目光锁定在朱元璋身上。 1360年,朱元璋在南京听闻刘伯温的盛名,两次遣使相邀。当时朱元璋处境艰难:外有陈友谅、张士诚虎视眈眈,元朝余威犹在;内要受制于名义上的领袖小明王韩林儿。刘伯温献上先灭陈友谅,再取张士诚,摆脱小明王的连环计,助朱元璋一步步扫清障碍。1368年明朝建立,刘伯温被任命为御史中丞,负责制定新朝典章制度。 然而飞鸟尽良弓藏的故事再次上演。朱元璋坐稳江山后,对这位神机妙算的谋士渐生忌惮。1371年,刚满六十的刘伯温被恩准告老还乡。更可怕的是,四年后他染病时,朱元璋派宰相胡惟庸携御医诊治。服药后病情反而加重,当他向朱元璋暗示中毒时,皇帝只是敷衍了事。心如死灰的刘伯温拒绝医治,于1375年四月含恨而终。 朱元璋的猜忌并非全无道理。他深知太子朱标仁弱,担心身后无人能制衡刘伯温这样的能臣。可惜机关算尽,最终还是没能阻止燕王朱棣夺位。相比之下,汉初张良就明智得多,懂得在合适时机急流勇退。刘伯温的悲剧,正是源于对伴君如伴虎的残酷现实认识不足。在帝王权术面前,过人的才智反而成了催命符,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