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胡宗宪到江苏借粮成功,其实是四股势力斡旋的结果
迪丽瓦拉
2024-11-22 21:30:06
0

原标题:大明王朝1566:胡宗宪到江苏借粮成功,其实是四股势力斡旋的结果

《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历史剧,长久地占据了国产剧榜首的位置,受到了非常多的观众的喜爱。笔者对这部剧同样很喜欢,所以就想以自己的文字,给大家分享一下笔者对这部剧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今天给大家分享《大明王朝1566》:胡宗宪江苏借粮之所以成功,是四股势力斡旋的结果。

这件事的起因是这样的,因为朝廷改稻为桑的国策在浙江推行的过程中受到了阻碍,负责此事的严世藩在情急之下,就让人炸开了河堤,直接淹了老百姓的田,然后再改种桑田。后来因为胡宗宪干预及时,原本要淹九个县的洪水,后来只淹了淳安、建德两县。

这么一来就多了几十万的受灾百姓,他们缺粮少房,朝廷准备的赈灾粮又不够,这些百姓自然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个时候,以沈一石为首的浙江的丝绸大户,正准备借着灾情趁机低价强买老百姓的田地,老百姓一步一步被逼上了绝路。

作为混迹官场多年的老手,胡宗宪当然明白一旦老百姓的田被人低价买去,那么无田可种的百姓势必会引发内乱,到时候倭寇肯定会趁机闹事,整个大明朝势必会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地。身为地方大员,胡宗宪必须要阻止这一切。而当务之急,就是筹集到粮食,先度过眼下的难关,然后再从长计议。

可是哪里又能筹到粮食呢?胡宗宪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江苏,他之所以想到江苏,一个原因是因为江苏经济富庶,物产丰饶,有这个能力筹粮。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应天巡抚赵贞吉是他多年的好友,找他借粮肯定好说话一点。

可是谁知道,胡宗宪一上来就碰壁了,赵贞吉推脱再三就是不愿意借粮给胡宗宪。至于他为什么不愿意借给胡宗宪,这就不得不提一下当时大明朝的朝政局势了。

当时的明朝,从中央到地方,围绕着改稻为桑这件事情大致分成了四派,一派是一心想借着改稻为桑填补财政亏空的嘉靖皇帝、一派是想借着改稻为桑中饱私囊的严嵩党羽、一派是想借着改稻为桑抓到严党把柄,然后扳倒他们的裕王等人、一派是为民解忧的胡宗宪等人。

他们这些人怀揣着各自的目的,然后调动着各自的人手,影响着改稻为桑的进度,自然也就影响着胡宗宪能否借到粮食。

胡宗宪为何借不到粮

说完这些以后,身为胡宗宪的多年好友,手上又能调出来这么多粮食,赵贞吉为何就是不愿意借出去呢?其实原因很简单,有人不希望他借。这背后的人物究竟是谁呢?能让一个大方大员乖乖听话,其实答案呼之欲出,正是小阁老严世藩和他的老师徐阶。这两人分别代表着严党和清流,他们不让借,还想在官场上进的赵贞吉自然不敢借出去。

那这两派又为什么不愿意让借粮呢?原因很简单,他们都希望浙江能够乱起来,因为浙江一旦乱了起来,改稻为桑的国策就能推行,严党就可以趁机大捞一笔。而清流也可以借此良机抓住严党的把柄,一举扳倒他们。

所以他们都希望浙江生乱,生乱的前提就是断了百姓的粮食,这么一来,他们自然不愿意赵贞吉为浙江提供粮食,胡宗宪自然也就借不到粮食。

胡宗宪又为何借到了粮食

那么最后,尽管费了一番周折,胡宗宪还是借到了粮食。那么他又是怎么做到的呢?在笔者看来一共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胡宗宪个人的努力胡宗宪先是借着自己生病的契机,希望借此再加上和赵贞吉多年的交情,能够让他松口借粮,可是赵贞吉不为所动。他只好进行变通,向赵贞吉吐露了自己的心迹,他以浙江百姓若乱,倭寇肯定发动进攻,这么一来大明必乱为由头,然后以浙直总督的身份让赵贞吉向浙江调军粮。这么一来,赵贞吉这粮食不得不借,胡宗宪打着抗倭军粮的幌子,算是暂时借到了粮食。

但是赵贞吉真的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吗?在笔者看来,其实未必。所以不排除他这只是缓兵之计,因此要想让他借粮,还需要一支强心剂。

第二,上层势力的妥协很快这支强心剂就来了。嘉靖帝以“贞”这个字为主题,让严嵩和徐阶两人分别写一篇三百字的青词。嘉靖帝又为何单单强调这一个“贞”呢,究竟暗藏着什么样的玄机,最后答案还是由深知嘉靖帝心思的严嵩给解了出来。

胡宗宪和赵贞吉分别是严嵩和徐阶的学生,胡宗宪又字“汝贞”,两个人的名字里面都有一个“贞”字,再加上嘉靖皇帝曾当面表达对胡宗宪的理解,他的意思自然不言而明。无非就是让严嵩和徐阶两人用好自己的学生,一起帮助胡宗宪度过难局。

知道了皇帝的意思以后,严嵩和徐阶马上就达成了一个妥协,由徐阶通知自己的学生赵贞吉,让他马上借粮食给胡宗宪。这就相当于一支强心剂,让赵贞吉最终下定决心借粮。

所以说胡宗宪之所以能够借到粮食,除了他自己的周旋以外,还有嘉靖皇帝的帮忙,以及严嵩和徐阶两人的互相妥协。否则他又怎能轻易借到粮食呢?

总的来说,胡宗宪借粮这件事情的背后,其实反应的还是各方势力的分庭抗礼。而此时的淳安县,又在酝酿着另外一场大戏,下期给大家揭晓!

本期关于《大明王朝1566》的讲解就结束啦,对这部剧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笔者,下期再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金... 南宋能够长期存在并抵抗外敌,主要是由于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北宋灭亡的动荡时期,南宋没有表现得过于脆...
明代丨唐寅《事茗图》卷高清欣赏 《事茗图》卷 明 唐寅 纸本设色 31.1cm×105.8cm 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引首有文征明题“事...
原创 清...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汉族一直是主流民族,文化也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然而,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确实存...
原创 诸... 在三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草船借箭”是一个经典且引人入胜的故事。诸葛亮带领草船,冒着曹军的重重威...
原创 夺... 在三国时期的汉末,荆州成为了各方势力争夺的关键地区。公元219年,当时担任荆州守将的关羽发起了北伐襄...
原创 吕... 说到吕布,这个名字可以说是人人都知道。他是东汉末年最著名的将领之一,以勇猛无敌的形象深入人心,常常被...
再现抗战烽火中的教育坚守:中国...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的炮火撕裂了沈阳的夜空。此后,东北大学被迫流离,转徙北平、西安,成为...
原创 他... 谢富治,这位曾经的开国上将,在生前是荣誉满身、光辉灿烂,但死后却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他的生前和死...
原创 温... 温铁军教授有个很形象的说法,叫“被扒了两层皮”。这听着像是在诉苦,但其实远不止于此。 上世纪90年...
原创 萧... 1973年,在一次整风大会上,萧克将军作了深刻的检讨,他坦言自己一生中有三次站错队。 那么,这三...
原创 1... 1895年,李鸿章捧着刚签署的《马关条约》,眼中满是泪水,站在慈禧面前。他为国家付出了自己所有的尊严...
原创 诸...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请得诸葛亮出山,之后他的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正是有了诸...
校史上的第一次|第一位来“央音... 1949年10月,中央音乐学院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诞生。是年12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原创 盘... 众所周知,学历在当今社会非常重要,但在如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创下新低的背景下,学历的作用显得有些无力。...
原创 历... 在中国历史上,昭这个字通常出现在那些短命的皇帝的谥号中,尤其是在一些朝代末期的君主身上。例如,汉昭帝...
原创 周... “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周公瑾——一位风度翩翩、胸怀...
原创 台... 一场在特殊地点的演讲,引发岛内各方关注。郑丽文选在马场町这一见证过往黑暗历史、承载特殊意义之地发声,...
原创 清...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
原创 赵...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以常胜将军的形象深受人们喜爱,他的战绩和声誉几乎无人能及。虽然“常山赵子龙”排...
原创 八... 在东汉末年的三大势力中,曹操麾下的武将力量最为强大。这些武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张辽、张郃、徐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