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0年正月,后周的禁军大将赵匡胤在陈桥发动了著名的“兵变”,成功登上皇位,建立了北宋王朝。尽管他当时只控制了开封城,许多人不禁疑惑,赵匡胤为何能迅速掌控整个政权,甚至让其他地方的藩镇不敢反抗,纷纷归顺他?
赵匡胤建立北宋后,虽然发生过两次由地方节度使李筠和李重进发动的叛乱(即“二李之乱”),但这两场叛乱很快就被平定了。与此同时,其他藩镇不仅没有反叛,连后周的外戚们,也没有选择与赵匡胤对抗。这些外戚,包括柴荣的岳父符彦卿、郭威的妻弟杨廷璋等,虽然原本都是有权势的地方军事领袖,但他们为何没有起义反抗赵匡胤的篡位呢?
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1. 控制京城,天子禅让
开封不仅是一座城市,更是后周政权的核心所在。赵匡胤占领开封后,迅速控制了包括宰相在内的所有重要朝廷职位,并逼迫了后周的小皇帝柴宗训禅让帝位。虽然赵匡胤通过兵变登基,但他采用了“禅让”这种方式来登上皇位。这样一来,赵匡胤的即位看起来就有了合法性,既符合历史惯例,又能避免引发更多的反抗。
2. 篡位已成常态
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朝代更替频繁。此时的“篡位”几乎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正如后晋的安重荣所言:“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人们早已习惯了通过军事力量篡夺政权。赵匡胤并非孤例,许多人(如符彦卿等外戚)在历史上都曾经在多个政权间转换,甚至亲历了不同朝代的更替。对于他们来说,赵匡胤的篡位不过是常见的历史进程,反抗并不具备太大意义。
3. 重兵在手,威慑天下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句话恰如其分地说明了赵匡胤掌控天下的核心原因之一。在赵匡胤登基之前,他是后周的殿前司都点检,掌控着整个殿前军。此外,他的许多亲信朋友也在侍卫司担任要职。后周的禁军由殿前司和侍卫司组成,总兵力大约有19.3万人。这支禁军不仅战斗力强,而且由于选拔制度的改革,身材高大、体格健壮的人都被选入朝廷的禁军,极大增强了禁军的战斗力。相比之下,地方藩镇的军队不仅规模较小,而且实力逐渐被削弱,因此即使不满赵匡胤的称帝,许多藩镇也不敢轻举妄动。
4. 藩镇力量削弱,财政困窘
后周在赵匡胤之前,已经通过改革削弱了地方藩镇的权力。比如,后周曾废除各地的军工厂,禁止藩镇制造武器,所有武器的生产都由朝廷统一管理。这不仅降低了藩镇的军力,还加强了中央政府对武器的控制。此外,后周还多次发布诏令,禁止藩镇干涉地方民政,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藩镇对地方的控制,使得藩镇的权力受到限制,军费和资源的补给也变得更加困难。许多藩镇虽心怀不满,但由于财力和兵力的匮乏,无法进行有效的反抗。
综上所述,赵匡胤能轻松掌控整个政权,除了凭借控制开封、采取禅让方式登基外,还得益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他掌握的强大军力。即使其他地方的藩镇心生不满,面对赵匡胤的强大威慑,他们也只能选择顺从,而不是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