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备受瞩目的百团大战,至今已过去超过八十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社会各界对于这一战役的评价经历了巨大波动。从最初的赞扬,到后来的批评,再到逐渐恢复评价并最终得到重新肯定,这一过程的转变令人深思。 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而言,每一次反抗外来侵略的战斗,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在对这类胜利战役的反思中,能在几十年间得出如此多样化的结论,实属罕见的现象。
百团大战的认识变化,最初主要受到战后中国政局以及抗日战争局势变化的影响。人们对这场战役是否应该发起、以及其影响如何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1959年庐山会议后,彭德怀这一重要指挥员的历史遭遇与这场战役的评价密切相关。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彭德怀在百团大战后的三十多年里,不仅多次谈论这场战役,还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过此事。无论身处何种险境,甚至面临生死抉择,彭德怀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坚信发动这场战役的必要性和历史作用,甚至说过九死其犹未悔。 那么,彭德怀为何如此决心发动百团大战呢?事实上,这场战役的决策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八路军总部根据当时的整体抗战形势,尤其是华北敌后抗战的复杂局势,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彭德怀自己曾用一句话来总结这一决策的动因:特别是在打了反摩擦战役之后,必须打反日的‘百团大战’。接下来,我们将讲述这场战役的背景与经过。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华北地区的七十多万大军不断败退,导致华北大部分土地及数千万同胞沦陷于敌人和汉奸的手中。与此同时,八路军三万余名战士在朱德和彭德怀的指挥下,深入敌后,发动了大规模的游击战斗,成功在多个县建立了抗日政权。到了1939年,八路军的抗日政权已遍布华北的多个地区。 然而,国民党内部的反共势力开始加剧。借着日军回撤的机会,国民党反共派发动了对八路军抗日政权的扫荡。他们不仅派兵北上解散抗日政权,还残忍地迫害抗日军民,试图夺回失地。 为了应对国民党反共势力的破坏,八路军总部,尤其是与国民党军队接壤的太岳、太行、冀中、冀南等地区的抗日根据地,不得不集中大量兵力进行抵抗。 1939年秋至1940年春,日军大规模修建防御工事,封锁了多个抗日根据地,严重割裂了抗日力量的联系。八路军面临着敌人封锁四面八方的困境,许多县城再次沦陷。对此,八路军总部非常重视,朱德指出:交通线对于战争至关重要。敌人修建的防线对我们产生了极大威胁,我们绝不能忽视。 为了打破敌人封锁并重挽根据地的局势,彭德怀提议各抗日根据地要组织一次联合行动,袭击敌人的交通线,特别是破坏日军修建的铁路和公路。这个战略的实施被认为是遏制敌人割裂抗日力量的重要步骤。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计划未能立刻展开。 1939年12月,国民党加大了对八路军的打压力度,特别是从吕梁到太岳、从太行到冀南等地,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为了应对这一局面,八路军总部决定对国民党反共势力进行反击,协调聂荣臻部队南下太行与其他部队联手,发动了反摩擦战役,成功粉碎了国民党的第一次反共高潮,遏制了其进一步的进攻。 1940年4月,八路军总部重新规划了对敌主要交通线的破袭战役,并明确了各区域的任务分配。晋察冀军区聂荣臻负责袭击北部的沧石路,刘伯承和邓小平则负责南部的石家庄、磁县等地。其他区域也根据战略部署展开了行动。 这一计划逐渐成为百团大战的雏形,然而,毛泽东对时局的变化做出了新的指示,要求彭德怀调整计划,优先处理国民党对延安的威胁,暂停了原计划的实施。随着形势的发展,八路军决定集中力量应对新变化,计划暂时被搁置。随着4月的春风渐浓,战局依然严峻。左权受彭德怀指派前往一二九师师部,与指挥员们共同商讨如何推进战役。大家集思广益,讨论着从南北两面配合进行袭击的可能性。最终,这一设想得到了广泛认可,彭德怀决定按此方案继续准备。 此时,彭德怀在作战指挥室中专注地研究着敌人防线的布局,尤其是正太铁路、津浦铁路等几条重要的交通线。这些铁路的存在,犹如一道道无形的枷锁,困住了抗日根据地。彭德怀意识到,正太路正是敌人战略中的一个关键节点。敌人的兵力在这些线路上分散,这为八路军发起突袭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经过几番深思熟虑,彭德怀最终确认,打破敌人的交通封锁,破袭正太路,正是改变当前局势的最佳方案。这个计划不仅打击敌人的补给线,还能有效地打破敌军的分散防守,为抗日根据地恢复联系创造条件。 终于,在1940年7月22日,八路军总部通过无线电将这一作战命令发出,标志着百团大战的正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