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军委在广州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毛主席及解放军各大军区的负责人们都参加了。会议期间,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其中八位元帅的身影成为了历史的见证。照片中,林总站在中央,眼神坚毅,气势十足,单手插在裤兜里,显得非常自信。 这张照片一共有10个人,但其中只有8位元帅。林总站在中间,两侧分别是刘伯承、贺龙、陈毅和罗荣桓等四位元帅,他们都位于前排。后排有五个人,徐向前元帅站在中央,两边分别是聂荣臻和叶剑英两位元帅。
林总能站在最中央,是因为他在十大元帅中仅次于朱德和彭德怀两位老总,排位较高,而且他在1958年已经当选为党的副主席,属于正国级领导人。此外,林总的军事才能也十分突出。22岁时,他便担任了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与彭德怀、伍中豪、黄公略一起被誉为毛主席麾下的四骁将。在战争时期,他指挥了许多著名的战役,如龙岗伏击战、平津大战、衡宝围歼战和广西追歼战等。特别是在解放战争中,他是四野的统帅,带领百万大军单独解放东北,再挥师南下,解放华北,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他站在中央位置完全有理由。 陈毅元帅位于林总的左侧,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毛主席曾高度评价他,称陈毅同志是个好人,是个好同志,他为中国革命、世界革命作出了贡献。陈毅不仅在湘南暴动中立下了功劳,还协助毛主席和朱德建设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抗日战争时期,陈毅组建了新四军并打下了苏皖根据地,解放战争中,他指挥华东野战军与国民党50万正规军作战,参与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等。新中国成立后,陈毅先后担任了华东军区司令员、上海市市长,并于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 与陈毅并排的刘伯承元帅也是一位功勋卓著的将领。他被誉为军神,在解放战争期间,刘伯承和邓小平带领四个纵队成功地突破了敌人的防线,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行动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此时,刘伯承已年近七十,虽然年岁已高,但他的贡献依然无人忽视。 贺龙和罗荣桓元帅分别站在照片的右二和右三的位置。贺龙出身贫困,但从小励志为人民奋斗,最终成为人民解放事业的英雄。在新中国成立后,贺龙继续为人民的幸福付出了辛勤努力,深受民众爱戴。与他并排的罗荣桓元帅,也是一个深受敬重的将领。他在革命生涯中既以军事才能闻名,也因为博学多才而受到党内外的尊敬。新中国成立后,罗荣桓虽身患疾病,却依旧坚守岗位,为人民军队的建设和军队政治工作付出了巨大心血。罗荣桓也是十大元帅中最早去世的,照片中的他看上去带着些许疲惫。照片的后排从右到左依次是叶剑英、陶铸、徐向前和聂荣臻元帅,最左边是身材高大的罗瑞卿大将。他们每一位都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叶剑英在新中国成立后主持创办了南方大学和广东军政大学,是名副其实的革命教育家。叶剑英和聂荣臻是多年的战友,他们为国家和军队的建设日夜操劳,彼此总是互相支持和交流。而徐向前则是黄埔军校的第一期学员,身为布衣元帅的他一生性格低调,勤奋朴素,喜欢手工活。徐向前在军事上有着惊人的战略眼光,是个个性隐忍的将领。 照片中的最年轻的成员是陶铸,他虽没有军衔,但担任了广东省委书记,在当时的领导人中,陶铸的排名仅次于毛主席、周总理和林总,居第四位。 照片的最左侧是罗长子罗瑞卿大将,他是新中国的第一任公安部长。在他的领导下,公安工作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了区别于旧警察的标志性人物。他个头高大,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这次合影中缺席的两位元帅是76岁的朱德和在四川主持西南三线工作的彭德怀,遗憾的是,最终十大元帅也没能在一次合影中齐聚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