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道德与公理,只有在实力相等时才能进行讨论。无论是个人之间的竞争,还是国家之间的博弈,强大的实力才是最重要的。没有足够的力量,就谈不上道德与公理,最终只能遭受羞辱。实力决定了话语权,也决定了衡量道德与公理的标准。只有当双方的实力相等时,才能在桌面上平等地讨论问题。换句话说,强大是获得所有权力和尊重的基础。
在清朝末期,国家政治腐化、国力衰退。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清朝的军事力量远远不及对方,很容易就输了战争,最终国家大门被列强的炮火轰开,接踵而至的是一系列屈辱的条约。这些条约要求中国开放通商口岸,支付战争赔款,甚至割让土地。 在《南京条约》中,香港被割让给了英国,英国实施了租借统治。英国最初要求租借100年,但李鸿章坚持只同意99年。虽然表面上只差一年,看起来似乎并没有什么大差别,然而从长远来看,这一年的差距却显得格外重要,李鸿章的坚持显得相当有远见。 晚清的历史充满了痛苦与无奈。许多人对那个时代充满了愤怒与惋惜。清朝的衰败开始了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序幕。许多人痛恨清政府的腐朽和无能。然而,清朝的衰败并非一朝一夕,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顺治皇帝时期的政策失误。满清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而在中国的历史上,汉族政府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尽管历史上曾有过其他民族的政权,如元朝,但他们大多短命,只有孝文帝通过汉化改革才能稳住政权。 虽然清政府也尝试与汉族通婚,但更多时候采取的是压制政策。当百姓和官员试图讨论政府的问题时,就会遭遇文字狱。那时,朝廷严苛打压任何批评声音,民间和朝廷的气氛一片沉寂。大家渐渐不再关心国家的政治清明,也丧失了改革的信心。 清朝的统治不仅是对内的思想压制,对外也表现得非常封闭。政府不愿接纳外部先进的文化,除了极少数的官方通商口岸,几乎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由于无法接触外部世界,民众的反抗意识也逐渐消失。政府只是关起门来自我陶醉,享受着王权和富贵。渐渐地,清朝的思想变得狭隘,国家的创新和发展停滞不前。而其他国家已经进入了现代化的进程。 在乾隆年间,英国已经经历了资本主义光荣革命,并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实力不断增强,不仅在热兵器、远航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还开始向外扩张。英国的侵略目光最终投向了中国。中国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曾被描述为富饶的天堂,香料丰富,金银满地,这一切使得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欲望更加迫切。 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清朝在这场战争中暴露出了重重问题,军事实力远不如西方列强,经过几场战斗就迅速失败。1842年,清朝与英国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根据条约,香港被割让给英国。 原本,这份《南京条约》应该促使清政府反省自己的不足,然而,后来的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却证明,清朝的统治者并没有改变的决心。慈禧领导的统治集团不仅没有进步的意识,甚至在面对外来压力时,依旧选择压制与封闭。这份条约虽然只是一个形式上的协议,但其深刻的意义在于,它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这份条约不仅摧毁了中国的主权,还割让了土地,最显眼的就是将香港割让给了英国。 在条约签订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个小故事,代表清朝政府与英国谈判的李鸿章曾在条约中坚持要求将香港岛的租借期定为99年,而不是100年。这个坚持似乎只差一年,但其背后却有着深远的意义。在当时的国际条约中,如果租借期为100年,那么到期后租借的土地将完全归租借国所有。李鸿章的坚持,显然是想为未来的收复香港留下一线希望。 1997年,按照协议,香港终于回到了中国的怀抱。这一刻,无数人心潮澎湃。尽管在回归谈判过程中,英国曾试图推翻协议,但最终,在邓小平等领导人的坚持下,香港如期归还。李鸿章在1842年的坚持和远见,不仅延缓了香港的完全割让,也为后来的收复铺平了道路。 李鸿章的这一行动,虽然看似微不足道,却是清朝末年为数不多的有远见的举措之一。他的坚持在后来得到了验证,也为中国的未来留下了希望。香港在回归后,成为了一国两制的特殊治理体制下,展示了不同的政治与经济发展模式。 这份条约,虽然只有短短一年的差别,但这一年的差距对于中国历史来说意义非凡。它决定了香港是否真的会永远归属于英国,还是会在时限到期后归还祖国。尽管清政府当时已经衰弱不堪,但李鸿章的这一坚持,似乎也展现出了一丝倔强的希望。 虽然在1997年香港的回归离不开邓小平等领导人的努力,但也不能否认,李鸿章当年未曾放弃的这一年,最终为香港的归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段历史教训我们,无论过去如何屈辱,我们都要不断努力提升自身的实力,才能在国际社会中争取到更多的权益,维护属于我们的公理与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