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红军面临民族危机,决定从抗日大局出发,响应号召接纳国民党的改编,并将红军改组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然而,蒋介石并不打算对红军有任何善意。他从一开始就着手压缩八路军的编制,企图限制其发展,削弱其战斗力。红军原本计划将其改编为四个军,但蒋介石最终只同意将其压缩为三个师,并且按照这个编制来发放军饷。 蒋介石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通过限制军饷、给养和装备,压制红军的实力,阻碍其独立发展。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持,红军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力量提供战斗所需的物资,在战场上消耗,进而限制其军力的增长。然而,在国家危机的情况下,红军依然决定从大局出发,接受了这一编制调整。最终,红军以3个师、6个旅、12个团的编制形式重组,总人数约为4.5万。 值得一提的是,在改编之前,红军的总人数已接近8万,这意味着有3.5万人的安置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经过战火洗礼的红军官兵,不仅拥有强大的战斗力,也是党和军队的宝贵财富。为了妥善安置这些人,中央军委经过深思熟虑,决定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首先,通过调整直属队来吸纳人员。按照国民党军队的传统编制,每个师都需设立直属队,并配备骑兵营、炮兵营、特务营等单位。八路军上报编制时,也按照这一标准上报了直属队。与国民党军队不同,八路军的直属队编制大多超过了300人,甚至有些直属队的人数已达到1000人以上。通过这种方式,三个师的直属队共吸纳了近万名红军官兵。
虽然直属队的军饷并不充足,主要依靠从国民党下发的军饷中进行分摊,剩余部分则需要自主筹集。但通过这一方式,八路军为大量红军官兵提供了安置机会,确保了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其次,成立八路军留守兵团。延安作为红军的大后方,安保工作至关重要。因此,中央决定从三个师的直属队中抽调部分人员,并吸纳一部分未编制的红军官兵,组建了八路军留守兵团。这个兵团约有8000人,由萧劲光担任司令,专门负责延安的安全防卫。 为了保证留守兵团的正常运转,中央决定从师直属队的军饷中分摊部分经费。尽管这些资金有限,中央依然面临如何确保兵团稳定运作的难题,但仍尽力保障其顺利开展。 接着,中央决定扩充军校学员,以安置剩余的红军官兵。抗日军政大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除了为干部提供培训外,还为大量未能编入部队的红军战士提供了学习机会。所有编余的红军人员都可以进入抗日军政大学接受培训,经过一定的学习后,这些学员将根据各部队兵员的缺口被补充到一线部队。 在抗战期间,抗日军政大学不仅在规模上不断扩大,还设立了12个分校,最盛时期有些分校的学员人数突破了3000人,数量远超国民党陆军学校。这些学员不仅在理论上得到了提升,而且在实际战斗中展现出坚强的决心和战斗力,成为抗战不可或缺的力量。 最后,为了给伤病员提供保障,中央决定安置一部分因长期作战积劳成疾,或因未能及时治疗伤病而无法继续参战的红军指战员。这部分人员大致有几千人,他们因为伤病无法恢复,或因年老体衰,已经无法再投入前线战斗。中央为这些战士提供了退役机会,他们可以选择留在陕北从事地方工作,也可以回到家乡生活,并领取一定的退役补助。 通过上述四个措施,红军的3.5万余名超编官兵得到了妥善安置。尽管这些人没有直接参与前线作战,但他们仍为抗日战争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正是通过这些举措,红军确保了在经过编制调整后,依然能够充分发挥其战斗力,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