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朝时期,晋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在西周中期,晋的影响力就不弱了,到了春秋时代,晋更是长期作为中原霸主——虽然春秋时期最早的霸主是齐桓公。但是齐桓公死后,齐国的霸业也就人亡政息了——齐国爆发内乱,之后齐自身难保,更别说整顿中原诸侯的秩序了。
在春秋后期,晋的三家诸侯:韩赵魏瓜分了晋国。之后周天子承认了韩赵魏三家诸侯的地位。这就是著名的韩赵魏三家分晋。
而韩赵魏三家在战国时代,都是实力不弱的存在:赵国的军事实力一度可以和秦分庭抗礼;魏国更是在战国初期成为头号强势诸侯。即便是最弱的韩,也因为弩箭工艺的强大,成为一直熬到战国最后岁月的存在。所以这三方诸侯如果叠加在一起,实力确实让人感到恐怖。
可问题是,如此强大的晋国,怎么就解体了?
其实我想说,晋的历史说明一点:那就是坏规矩的,最终必然会被规矩给反噬。
1、嫡长子继承制的重要性
最起码从西周初年以来,西周的宗法制度就已经奠定了华夏文明的主基调。所谓宗法制,有一部分讲的是继承:那就是不论是天子、诸侯还是卿大夫的职务,都只能由大宗继承。所谓大宗,就是嫡长子那一宗。当然,嫡长子如果没了,可以采取顺位继承原则。
嫡长子继承制在周朝以后,总体来说一直是延续下去的。甚至部分胡人朝廷也一度考虑嫡长子继承制——比如清朝康熙帝在位那会儿,就一度恢复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古代华夏王朝处于大致稳定状态——因为嫡长子继承制,避免了王朝因为皇位之争而爆发内耗。当然说到这可能有人说了,这个立贤不立长更合理。其实个人觉得,守成皇帝这个职务,庸主就可以胜任。所以只要不是晋惠帝那样的智商,就可以完成胜任守成之主。而如果没有嫡长子继承制这个定海神针,必然会导致朝廷陷入内耗状态:比如金朝就是例子。清朝康熙后期的九子夺嫡,也是废掉嫡长子继承制以后引发的恶果。
2、曲沃代翼
不过,在晋的历史上,爆发了对嫡长子继承制的恶行破坏事件。而这个事件最终也导致了晋后来的结局。
事情发生在春秋时期。当时是西元前8世纪中期。当时晋国分封公族子弟到曲沃担任封君。而曲沃的第一代封君曲沃桓叔心怀不轨,在成为封君没多久就发动针对晋的叛乱。于是晋爆发内战。战场内战前后持续67年。在这67年时间里,不论是晋还是曲沃,都发生过几次统治者更迭事件。一开始晋处于综合优势,但是在战斗中曲沃却多次占据优势——晋先后有五位君主被曲沃方面的势力杀害。
最终在曲沃桓叔的孙子曲沃武公在位期间,曲沃方面的势力推翻了原先晋公的统治。之后曲沃武公派人收买了当时的周天子,表示:现在曲沃方面已经控制了晋国,这个既定事实,希望天子能承认。
当然当时周天子也无力干涉这一点。所以索性就坡下驴,册封曲沃武公为晋诸侯。就这样,曲沃方面的小宗,取代了翼方面的大宗。这就是历史上的曲沃代翼事件。
曲沃代翼事件的本质,其实就是一场成功的叛乱、篡位。
3、规矩坏了
不过,曲沃一系的势力虽然夺取了对晋的统治权,但后遗症却很大:因为对于晋的公族来说,宗法制是很扯淡的事情:既然曲沃能够代翼,小宗能取代大宗,那自然只要公族内有新的后起之秀有足够的实力,就有资格推翻原先的晋公实现上位——凭什么祖先能曲沃代翼,后代不能复制一把?
所以说,规矩坏了,人心自然也就坏了。
这也导致后来的晋公和宗室之间互相猜忌、防备、暗算——最终,晋公为了防止大权旁落,于是就得重用卿大夫群体。就这样,晋国的卿大夫势力不断做大。
终于到了春秋后期,卿大夫之间通过火拼,只剩下韩赵魏三家。晋公无力制约,最终,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曲沃代翼对宗法制的破坏,反噬了曲沃武公的后代。
所以,不要轻易破坏规矩——这,才是本文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