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御前侍卫身上佩刀,这让人不禁疑惑,皇帝难道不会担心他们会刺杀自己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清朝皇帝对个人安全有多么重视。 从清朝帝王的饮食规则就能看出端倪。大清有一项饮食规定:皇帝每天必须吃上百道菜,而且每一道菜都要经过专人试吃,确保没有毒药才能端上皇帝的餐桌。即使是味道极好、皇帝特别喜欢的菜肴,每次最多只能吃三口。如果皇帝吃过三口,那么这道菜在接下来的三个月内都不会再出现在皇帝的餐桌上。 这样做的目的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防止有人通过了解皇帝的口味来下毒,暗中谋害皇帝;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让皇帝能够每天品尝不同的美食,保持营养的均衡和精神上的新鲜感。但最根本的目的是防止有人在菜肴中下毒,从而威胁皇帝的安全。 既然连饮食都做了如此严格的防备,那皇帝身边佩刀的侍卫,他又怎么可能不防备呢?这些侍卫可以随时携带佩刀,万一有个心怀不轨的人混入其中,皇帝只需一靠近,他们就能直接抽出刀来刺杀。在那样近距离的情况下,皇帝反应过来的几率几乎为零。 那么,皇帝是如何确保这些侍卫不会危害自己的呢? 首先,从侍卫的挑选标准来看,能够在皇帝面前担任重要职务的,尤其是负责保卫皇帝的侍卫,他们的挑选标准极为严格。尤其是御前侍卫,他们全都是从清朝八旗中的上三旗(正黄旗、正白旗、镶黄旗)中挑选出来的。这些侍卫必须来自满族世家,汉族人甚至没有资格加入。 此外,清朝的侍卫内大臣处专门负责管理御前侍卫。这个机构的负责人是领侍卫内大臣,属于正一品,而侍卫们的品级也不低,可以说是非常高的。从这些侍卫的身份和品级来看,我们可以看出清朝对他们的管理非常严格。 在成为御前侍卫之前,这些人不仅要经过严格的家世和身份调查,还要对他们的忠诚度进行详细审查。如果在这过程中有任何不合格的地方,就算他再有才能,也无法成为皇帝的侍卫。因此,能够成为御前侍卫的人,通常都与皇室有某种联系,他们要么是武艺高强的宗室,要么是开国大臣的后代。 这些侍卫大多数都是经过千挑万选才选出来的,他们根本没有动机去刺杀皇帝。即使偶尔有个极端情况,那也是少数人的问题。可以说,成为御前侍卫的标准如此高,只有极少数的脑袋坏了的人,才有可能做出这种疯狂的事。 其次,从行刺皇帝后的后果来看,在清朝,任何一名御前侍卫如果敢刺杀皇帝,无论成功与否,首先肯定会死,甚至连带家族都将受到牵连。自从商鞅变法以来,连坐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法则。刺杀皇帝的侍卫将会犯下谋反大罪,按照清朝的法律,他们不仅自己会被处死,连同他们的家族也会遭到株连。 这些侍卫多出身名门世家,家族庞大,一旦犯了谋反罪,他们的亲戚朋友也无法逃脱。更何况,侍卫的家族大多住在京城,朝廷对他们的控制极为严格。如果某个侍卫真的想行刺皇帝,他必须要考虑到自己家族将遭受的灾难:妻子、孩子、父母以及其他亲戚,谁能幸免?因此,能够成为御前侍卫的人通常都非常理智,他们会考虑到刺杀皇帝后会带来的严重后果,绝不会冒这个险。 再来从侍卫的待遇来看,成为皇帝的御前侍卫不仅是个美差,更是晋升和发财的一个重要途径。御前侍卫的穿着也很有讲究,头上带翎,和普通官员有所区别。每当出行时,侍卫们都会穿上皇帝专用的黄马褂,这是一种极为尊贵的服饰,显示他们的特殊地位。事实上,只有立过大功或得到皇帝深厚信任的大臣才能获得皇帝赐予的黄马褂。穿上黄马褂的侍卫,不仅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也在外界获得了极高的尊重。 此外,御前侍卫的薪酬也是极为丰厚的。乾隆四年,守卫皇帝的御前侍卫,仅仅是餐补就达到每年一万两白银,除此之外,每次随皇帝外出巡游或打猎时,他们还会得到奖励。 侍卫们不仅待遇好,而且他们比其他官员更加接近皇帝。古话说天子脚下多近臣,最信任皇帝的人往往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社稷之臣,而是那些与皇帝接触最密切的御前侍卫。许多后来成名的权臣,正是在担任侍卫期间,与皇帝建立了深厚的关系,最终获得重用。 例如,康熙重臣索尼的儿子索额图,正是在做御前侍卫时获得了皇帝的信任,后来立下赫赫战功,最终成为一品大员,位高权重。 总结来说,清朝的御前侍卫不仅拥有高待遇、重权和尊荣,他们与皇帝之间也有着深厚的信任关系。正因为这些原因,清朝的御前侍卫不仅不可能刺杀皇帝,反而他们更愿意为皇帝效力。毕竟,他们已经过上了荣华富贵的生活,谁会去做出伤害自己家族和前途的傻事呢?因此,清朝二百六十多年里,竟然没有发生过一起御前侍卫刺杀皇帝的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