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863字,阅读时间约为4分钟
赵匡胤是北宋的开国皇帝,他南征北战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军阀割据混乱局面,恢复了中原地区的的统一,百姓终于结束了战乱之苦,有了一个和平的生存环境,为北宋经济、文化繁荣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部下的拥护下黄袍加身发动了陈桥兵变,八岁的周恭帝禅位给赵匡胤。赵匡胤登基后,将“后周”国号改为“宋”。
宋朝开国第二年赵匡胤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避免武将叛乱谋划了一场剥夺武将权力的酒宴“杯酒释兵权”,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迫使拥护他上位的将领交出兵权。
另选资历浅、个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担任禁军将领,之后又设立的一些列的制度削弱武将的权利,使得宋朝皇帝的皇权更加稳固。
五代残唐时期,天下干戈不息,藩镇割据,节度使拥兵自重,有的甚至称之为帝,华夏大地四分五裂。
军阀为了扩张自己的地盘,争夺更大的生存空间,仿若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间相互举兵讨伐,以致于社稷变为丘墟,百姓饱受涂炭之苦。
那时候朝代更替频繁,在《水浒传》里的“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就是对五代十国时期朝代更替最好的概括。
宋太祖赵匡胤早年跟随北周柴世宗南征北战,消灭了不少割据一方的军阀,等到赵匡胤兵变做皇帝之后更是荡清中原,完成了中原地区的统一。
赵匡胤登基后不久,心里总是惶恐不安,经历了动荡年代的他深知在动荡不安的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武将的专权导致了战乱和纷争,谋权篡位。
朝代更替不停地上演,而他作为一名武将出身,又被下属拥戴为发动兵变成为皇帝,心里很没有安全感,对自己身边的武将十分不放心。
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避免自己的下属也像自己一样兵变,篡夺皇位,一场剥夺武将权力的计划势在必行,便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式收回了和他一同打天下将领的兵权。
之后便进行了军事和政治体制改革,将禁军交由三衙分掌,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保持平衡,兵将分离,以文制武。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武将的权力大大被削弱,很难再对皇权构成威胁。
赵匡胤登基后不久就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他为了扭转唐末五代以后武将专权,君弱臣强的局面,他收回了武将的权力之后,实行多项军事制度改革,以此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因此,宋太祖在军事做了四项重要的改革措施。
第一、分离兵权
设立“三衙”将禁军分别交给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都指挥司和侍卫步军都指挥司三个军事掌管。避免某个武将势力过大出现专权的现象。
第二、统调分离
设立“三衙”的同时再设立“枢密院”,“三衙”负责军队的管理、训练,“枢密院”则掌管军队的调动权,两者形成了相互牵制的关系。这样将领就无法利用军队进行反叛。
第三、兵力内外均衡
宋太祖考虑到中央和地方的安全,避免皇宫被偷袭和预防地方军反叛,将国内的军队按照一半在京城,一半分散到地方的原则进行分配。
第四、兵将分离
以往的朝代都是将领常年带着一支军队,长此以往容易形成将领与士兵牢不可分的利益关系,甚至会出现士兵只认将军不认皇帝的情况。
为了避免将领出现拥兵自重的情况,宋太祖对武将进行轮岗制,让将不识兵,兵不识将,避免他们结成派系。
弊端一、军事战斗力不强
宋太祖军事改革完成以后,武将的权力大大被削弱,加上赵匡胤推行用文人和士大夫治国的基本国策,导致宋朝上下出现“重文轻武”的现象。
因此当时宋朝人大多以“学文为荣,以习武为耻”,愿意通过习武参军的人相对别的朝代少了许多,在兵源不足时官府就会用囚犯发配充军,这样就造成了军队的战斗力大打折扣。
因此,常常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宋朝也因军队战斗力不足签订了像“澶渊之盟”、“宋夏和议”、“绍兴议和”等一些不平等条约。
弊端二、兵权统调分化,易贻误战机
由于将领只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调兵需要经过枢密院。枢密院大多都是文官出身在领兵打仗方面远远不能与武将相比,文官对战争的把握度不足。
很难对战争的形式做出准确的判断,从而导致宋朝军队失去战场的有利形势,贻误战机。后来的金军南下,攻破北宋的防线,俘虏北宋两位皇帝的“靖康之耻”就和北宋军队调动不及时,贻误战机有着重要的关系。
宋太祖赵匡胤收回了武将的军权之后,便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分离武将的权力,并将调兵权交给文官,这样就形成了文官和武将的相互制衡。
同时又将中央与地方的军队各分一半,保证军事平衡。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武将出现专权的现象,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但是过度的削弱武将也导致了军队的战斗力不足,军队调动不及时,贻误战机,导致宋朝面临严重的外患危机。
参考文献:《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