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给大家介绍晚清老照片的故事。
第一张照片:青楼女子
这是一张令人无比悲伤的照片。照片中,一个龟奴肩扛女孩去陪客。可以看出,这个女孩根本没有成年,但她已经缠足,走起路来很吃力。不知道是不是害怕照相机的镜头,女孩满脸都是恐惧,而龟奴则毫不在意,表情麻木。
另外,照片中的路人对于龟奴肩扛女孩丝毫不关心,也没有投来异样目光,显然他们对这样的现象早已见怪不怪了,因为早已成为社会上最常见的现象之一。通俗来说,龟奴就是妓院里干着杂活的男子。
在封建社会,一些走投无路的男子,他们除了净身入宫当太监外,有的人便进入妓院,他们地位低下。每当外面客人需要妓女作陪时,龟奴便像驮石碑的乌龟那样,把妓女送到客人指定的场所。
众所周知,我国封建社会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青楼起初跟人们想象中是不一样的。唐高祖李渊登基称帝后,他在皇宫内设立教坊,以培养乐工、传授雅乐为主要目的。当时在教坊内任职的女艺人都必须接受各种培训,并完成各种筵席演出、应酬接客甚至陪侍的任务。
但是,当女艺人年老色衰或被抛弃后,这些人往往下场凄凉,一些人被迫进入青楼。另外,青楼最初并非指情色娱乐场所,原本指青漆涂饰的豪华精致的房子,有时则作为豪门高户的代称,比如《晋书·麹允传》中记载:“南开朱门,北望青楼。”
不过,到了唐朝时期青楼基本上就特指妓馆了。到了北宋时期,随着经济繁荣,尤其开封出现夜市后,青楼异常繁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描述道:“凡京师酒店,门首皆缚彩楼欢门,由店入其门,一直至主廊约百余步。南北天井两廊皆小阁子,向晩灯烛荧煌,上下相照,浓妆妓女数百,聚于主廊槏面上,以待酒客呼唤,望之宛若神仙。”
无独有偶,《马可?波罗游记》中也有类似描述,“青楼盛多,皆靓妆艳饰,兰麝薰人,贮以华屋,侍女如云,尤善诸艺,娴习应对,见者倾倒,甚至醉生梦死,沉溺其中。故凡游京师者,谓之登天堂,归后尤梦京师。”
到了晚清时期,青楼随处可见。以北京为例,八大胡同是人尽皆知的花柳之地。据说,当时这里聚集着大小青楼近百家。因为这里的妓女“质量较高”,八大胡同曾经红极一时,甚至八国联军攻下北京城后,一些军官也来这里“溜儿一圈”。
第二张照片:民族英雄左宗棠
是不是跟大家想象中不一样?这是一张左宗棠全身照,他身穿官袍,坐在椅子上,气场很大,目光如炬,不怒自威。在国人心中,左宗棠有着崇高的地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抬棺率部收复新疆,稳定了西北边陲,功盖千秋!
晚清时期,清廷腐朽不堪,可也涌现出众多英雄人物。左宗棠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一生经历了很多大事件,尤其是收复新疆更是令他名垂史册。那么,左宗棠是怎么做到的呢?这一切都要从他的生平说起。
1812年,左宗棠出生于湖南湘阴县城一个七代秀才的书香世家。左宗棠年少聪慧,14岁参军县试就取得第一名,次年府级考试,又考取秀才,后为父母守孝,耽搁举人考试。1832年,左宗棠在长沙参加乡试,因“搜遗”中第,顺利取得了举人功名。
然而,在接下来6年时间里,左宗棠赴京参加会试,全部落榜。左宗棠很失望,他发誓:“愿从此为樵为渔,访鹿友山中,订鸥盟水上,消磨锦绣心肠,逍遥半世。”从那一刻开始,左宗棠决定“不向科举讨前程”。
于是,左宗棠不再研习四书五经,全身心投入军事、地理、农业、水利等学问的学习,尤其痴迷于地理学、农学,自号“湘上农人”。左宗棠没想到,这些知识为他后来经略新疆奠定了基础。
咸丰二年(1852 年),太平军攻入湖南,兵锋直指长沙。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左宗棠答应湖南巡抚张亮基,投身保卫大清的阵营当中,而他一生的功名也自此开始。“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也逐渐家喻户晓。
纵观左宗棠一生的功名,收复新疆无疑值得大书特书。同治六年(1867年),中亚浩罕汗国的军阀阿古柏趁着清军陷入内陆平叛的间隙,大举入侵北疆。同时,沙俄也派兵入侵伊犁,新疆岌岌可危。
祸不单行,因为陕甘回变,导致内陆通往新疆的河西走廊陷入战火之中,使得内陆与新疆的联系也被切断。据资料,当时驻防在新疆的八旗兵、绿营兵等人数稀少,这让敌人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
左宗棠这时的身份是陕甘总督,已经年届60岁,又身患多种疾病,他完全可以等陕甘回变平定后休假回乡。可左宗棠从民族大义出发,他坚决认为新疆决不能丢失。同治十年(1871 年)七月,左宗棠得知沙俄派兵侵占伊犁后,他开始行动了。
左宗棠一边派人去新疆了解情况,一边又派人致函告假的三品卿衔见署西宁道的刘锦棠:“俄入侵占黑龙江,北地形势日迫,兹复窥吾西陲,蓄谋既久,发机又速,不能不急为之备。阁下假期将满,希即挑募数千,于九月率以西行,是为至要”。左宗棠还说他“本拟收复河湟后,即乞病还湘,今既有此变,西顾正殷,断难遽萌退志,当与此虏周旋。”
从这点可以看出,左宗棠已经下定决心要收复新疆。同治十二年(1873 年)初,总理衙门派人向左宗棠了解新疆当前情况。左宗棠则重点指出沙俄侵占伊犁的带来的恶果,他在复函中写道:
“俄人久踞伊犁之意,情见乎词。尊处持正论折之,实足关其口而夺其气。惟自古盛衰强弱之分,在理而亦在势。以现在情形言之,中国兵威且未能加于已定复叛之回,更何能禁俄人之不乘机窃踞。”
左宗棠又认真分析收集到的情报,据此提出了收复新疆的办法和用兵策略:
“就兵事而言,欲杜俄人狡谋,必先定回部;欲收伊犁,必先克乌鲁木齐。如果乌城克复,我武维扬,兴屯政以为持久之谋,抚诸戎傅安其耕牧之旧,即不遽索伊犁,而已隐然不可犯矣。乌城形势既固,然后明示以伊犁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俄虽国大兵强,难与角力,然苟相安无事,固宜度外置之。至理喻势禁皆穷,自有不得已而用兵之日,如果整齐队伍,严明纪律,精求枪炮,统以能将,岂必不能转弱为强,制此劳师袭远之寇乎!”
然而,就在左宗棠为收复进行各种必要准备时,清廷庙堂爆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争论。以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却反对收复新疆,他认为新疆是不毛之地,每年耗费了大量军饷,“徒收数千里之旷地,而增千百年之漏卮已为不值。”
李鸿章还表示,“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收复只会拖累国家财政,并且有伤与俄国人的‘和气’。”左宗棠拍案而起,他认为160多万平方公里的新疆战略意义重大,绝不是不毛之地。
左宗棠在奏折中一再强调,“时事之宜筹、谟谋之宜定者,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中国强盛之时,无不掩有西北。中国的山川形胜,皆起自西北,弃西部即弃中国,西部安定,中国就等于安定了一半。”
不幸中的万幸,左宗棠在这场辩论中获得了胜利,他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支持。光绪元年(1875年)三月,清廷发布“上谕”,正式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金顺仍帮办军务,并授左宗棠关外用兵、粮饷转运等各项权利。
经过一年多准备,光绪二年二月二十一日(1876 年3月16 日),左宗棠率部离开兰州向新疆进军。为了提振士气,64岁的左宗棠命人抬着她的棺材走在大军的最前方,他这是“不破楼兰誓不还。”
收复新疆是左宗棠生平最高光时刻,他采取了“先北后南,缓进速战”的进军策略,一年后新疆回到了清朝版图。新疆收复后,左宗棠提议将新疆设省,清廷同意了。从此,新疆与内陆地区的联系更为紧密。
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七日(1885年9月5日),晚清重臣左宗棠在福州病逝,享年73岁。当消息传到北京,慈禧太后无比悲痛,她以光绪皇帝的名义下旨:
追赠左宗棠为太子太傅,照大学士例赐恤,予谥文襄,入祀京师昭忠祠、贤良祠,并命于湖南原籍及各立功省份建立专祠,其生平政绩事实宣付国史馆立传。
纵观左宗棠的一生,他是孤独的,似乎与晚清这个屈辱时代显得格格不入;他想的太多、忧虑的太多,冥思苦想之至旁人难以企及。谨以此文向民族英雄左宗棠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