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41年12月8日,有着东方马奇诺之称的香港新界“垃圾湾防线”(垃圾湾又称醉酒湾),在两天时间里就被日军突破。
这一仗让日军司令部颇感意外,他们没有想到英军丢失阵地的速度会如此之快。
更让进攻的日军师团感到意外的是,接下来他们仅用了18天,就从九龙半岛长驱直入占领了香港全境。
日军在欢呼胜利的同时,对我国的海上封锁进一步加剧,抗战随即开启了最困难模式。
一、英军在香港兵少将弱
二战之前,英国人重视香港,其远东舰队曾全数驻扎于此。可随着1939年希特勒在欧洲横冲直撞,英军被德军揍得满地找牙,本土更是遭遇狂轰滥炸,成为战时首相的丘吉尔随即认定,英国在远东的利益,比不上本土以及中东地区的利益。
从那之后,英国便削减了香港每年的防务军费,同时也只维持象征性的驻军。而且在丘吉尔看来,远东地区的防御中心是新加坡而非香港,拒绝对香港实施增援。
在日军进攻香港之前,英军在香港的海空力量相当薄弱。空军只有5架老式飞机,海军也只有1艘驱逐舰,其余11艘炮舰和鱼雷艇都是小型船只。这些力量,根本不足以和日军的海空力量抗衡。
陆军方面,英军在香港只有区区四个营的步兵。对比之下,日军在我国领土上的兵力超过百万,两者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而且在战斗打响后,本就兵少的英军又分兵作战,更是犯了兵家大忌。
二、“垃圾湾防线”当真成了“垃圾”
香港英军实力虽然薄弱,但是其防御体系却相当引人注目。尤其是位于新界的“垃圾湾防线”,英国人之前完全是按照马奇诺防线的标准修建的。
这道防线西起新界的垃圾湾,沿途经过了城门川、沙田海等地,之后一直延伸到了牛尾海,全长18公里。整个防线拥有钢筋混凝土掩体、机枪和重炮阵地。
开战之前英军对防线寄予厚望,彼时英军参谋长信誓旦旦的表示,他的士兵可以在此处坚守半年。但参谋长很快就被光速打脸。整条垃圾湾防线的英军,只部署了一个营的兵力,而且防线很快就被撕开。
一方面是日军占尽了陆海空优势,另一方面英军自身的战斗力实在拉跨。开战前20天,从加拿大赶来的两个营兵力都是新兵蛋子。而对面的日军在刚刚大举入侵我国的战争中,可谓积累了大量战斗经验。
而且,日军对正面进攻垃圾湾防线相当重视。日军专门调来了第一炮兵集团下属的三个联队,其中还有多门240毫米的榴弹重炮。除了火力猛之外,日军更是集中了四个联队的兵力。这一切,对英军都形成了碾压优势。
最后一点,便是日军自己相当重视垃圾湾防线的存在。开战前一年,已经占领了广州的日军,专门组建了一支攻坚队,在白云山构建阵地,进行突破演习。日军每晚都会进行夜战训练,甚至白天还要戴上遮光镜继续训练。
反观对面的英军,在战斗打响后,垃圾湾防线的一处前沿阵地,竟然被日军一支侦察小队,三下五除二就给占领了。
这充分表明,英军虽然有兵力不足的劣势,但整道防线部队协同性不够,士兵没有斗志纪律涣散等情况也相当突出。
三、日军迅速攻占香港的原因
英国人在香港本就是殖民者,同为侵略者的日军进攻香港,本质上属于两个帝国主义者之间的战争。而且,战前的英国政府,已经打算以欧洲和中东战场为主,所以在作战心理上,英国人是被动防御,且根本没有死守香港的心态。
日军就不同了,他们是主动发起战争的一方,占领香港的决心很坚定而且做了充分的战前准备。这从整体上就注定了,被动防御的英军,根本打不过主动出击的日军。
具体到战役期间,英军分散了兵力,日军则集中了兵力和火力。比如攻打垃圾湾防线,日英两军的兵力对比是5:1。日军集中兵力的打法,在香港战役的其他战斗中,也都有体现。
反观分散用兵的英军,既没有防御纵深更没有预备队,面对日军强大的火力可谓一触即溃。防守香港本岛北角到柴湾的一个营英军是印度裔士兵,他们先是遭受了4天猛烈炮轰,随后又被两个团的日军包围,最终只能缴枪投降。
最后,作为殖民者的英国人,在日军登岛之后,根本不敢武装本地的中国人进行抵抗。同时在战役期间,英军也没有同我国在华南地区的部队联合作战。
这些战略上的失误进一步表明,面对更强大的殖民者,老家都快不保的英国人只想着如何跑路,根本无心思抵抗。
英国人的懦弱和怯战,不但使香港沦丧日寇之手,而且还导致我国在战时状态下的海上交通线被彻底封锁。
四、战争物资再无法从海上运往国内
日军在没有进攻香港之前,就已经对我国实施海上封锁了。从1937年开始,日军对我国沿海各地开始逐步封锁。到1939年,日军的海上封锁范围,已经扩展到了珠江沿岸和海南岛。
在封锁的情况下,我国的海外贸易和海上渔业无法正常进行。193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年我国各港口停运船只超过了240艘。35个港口的海外贸易量,比开战前减少了55%。
此后这一局面进一步加剧,在香港还未被占领之前,大量无法停靠其他港口的船只都涌向了香港,仅1937年10月的数据就达到了6000多艘。
然而随着香港也被占领,船只连最后一个第三方停靠地也没有了。自此之后,我国的海上交通线被彻底堵死。
我国丧失了海关收入,国内诸如粮食、海盐、工业原料等物资也严重短缺,物价比战前高出了10倍左右。
所以说香港的沦陷,不仅使英国丧失了一个远东支点,更加剧了我国的抗战艰难程度。随后的1942年,也确实成为抗战期间最困难的一年。
参考资料:
马鼎盛. "香港战役十八天." 广东社会科学 3(1985):8.
谢茜. "日本海权的崛起与全面侵华战争."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64.1(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