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我担心你受不了延安的生活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介石扣捕,毛主席一直关心着这位爱国将领的家人。
1938年10月,在周总理的亲自安排下,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思,从武汉乘坐飞机来到西安,换上八路军的服装后,他又在八路军同志的陪同下,奔赴革命圣地延安。
在延安,张学思被安排进入马列学院二班进行学习。
12月的一天,天空晴朗,无风无尘,阳光照在人的身上暖烘烘的。张学思的心里更是暖呼呼的。因为,这一天,他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
毛主席住在杨家岭的一个土墙小院内,里面有三孔窑洞。左边是毛主席的寝室,右边是警卫人员的住处,中间那个是毛主席用来办公的地方。
在警卫员的带领下,张学思来到毛主席办公的房间。
此时,毛主席正在伏案工作。看到张学思后,毛主席赶紧放下手中的笔,热情的从屋里迎了出来。
看到毛主席,张学思非常激动,这可是他打心眼里崇敬,并且热切盼望见到的英雄人物啊。
1938年在香港的时候,张学思在廖承志的介绍下,仔细拜读了毛主席的著作《论持久战》。
看到毛主席对中外形势、敌我力量以及两国民情民意的精辟分析,张学思清楚的看到了抗日战争的进程与辉煌的前景。并由衷的发出感叹:“这真是一本了不起的著作啊!党和国家在这样英明人物的领导下,一定会不断取得胜利的!”
因此,看到毛主席后,张学思立即两脚一碰,给毛主席敬了一个非常正规的军礼。
毛主席则和蔼地笑着说道:“请里面坐吧!”
说着,毛主席顺势伸出手,将张学思拉进自己的窑洞。
看到毛主席房间的陈设,张学思有些惊讶。毛主席的办公室只有一张简单的方桌、一个木柜,几把旧木椅,还有两张简易的躺椅。这样的规格,似乎与毛主席的身份有些不符。
不仅如此,毛主席的穿着,也出乎张学思的意料。当时,毛主席穿着一件灰色旧棉衣,上衣的胳膊肘处,以及裤子的膝盖处,都打着补丁。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张学思是不会想到,毛主席竟然过着这样俭朴的生活。
两人坐下后,毛主席便亲切地与张学思拉起了家常。他用浓重的湖南口音问道:“你就是张学良的弟弟吧?”
张学思有点紧张,赶紧说道:“是的,我是张学良的四弟张学思,现在改名叫张芳。”
毛主席看着张学思点点头,幽默地说道:“张学良的弟弟参加了共产党,不简单那!”
随后,毛主席又问道:“你今年20几岁啦?”
张学思恭敬地回答道:“报告主席,我已经22岁了!”
虽然张学思觉得自己已经是个大人了,但在毛主席眼里,他还是个孩子。毛主席笑道:“还是个娃子嘛。”
随后,毛主席点燃一支烟,抽了一口继续问道:“你感觉怎么样啊,能过的了这里的生活吗?要不要钱花啊?”
听到这里,张学思有些害羞了,他急忙说道:“您可别把我当成小孩子呀!”
毛主席哈哈大笑:“你是少爷出身,以前的生活条件那样好,现在刚到延安,我担心你生活受不了。”
毛主席的关心,让寒冬里的张学思,心里暖暖的。他激动地说道:“主席,我能受得了。好多同志都是这样过的,他们能行我也行!”
其实,张学思虽然出生于封建军阀家庭,但他从小就没有公子哥的那种娇气,还有着浓浓的爱国情怀。
由于张学思的母亲出生于贫困家庭,所以,她从小就给张学思讲述自己家的苦难生活,让他不要摆阔气。因此,张学思自小就立志要为母亲活着,为穷人活着。
进入学校学习后,张学思不搞特殊,与其他普通同学一起打扫卫生,还拒绝家里派车接送。
9岁的时候,张学思还与大批同学、工人一起上街游行,反对帝国主义。游行中,当他看到特务的帽子掉在地上后,便抬起脚狠踩。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哥哥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之策,导致东三省沦丧。
此时,正在北平汇文中学读书,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临高的抗日救亡运动的张学思,因此被同学指责。还有人在他的衬衣上,写下了“不抵抗将军之弟”七个大字。
张学思倍感羞辱,同时也非常不理解哥哥的做法。于是,他冲进王府质问哥哥张学良:“大哥,你为什么下令不抵抗?为什么要丢弃东三省……”
看到弟弟张学思这样失礼的表现,张学良很平静,他招呼弟弟坐下,慢慢说。
当张学良看到弟弟上身那七个大字后,瞬间情绪激动,从沙发上弹起来:“大哥对不起你,让你受委屈了!”随后,张学良眼睛发红,继续说道:
“你相信大哥,大哥不是卖国之人,杀父之仇、失土之恨也不会忘!总有一天,我会洗刷耻辱!”
1933年,张学思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上派他从事东北军的“兵运”工作。
虽然张学思长相文弱,但他始终对自己严格要求,无论是烧火做饭还是出操训练,都毫不含糊。
后来,东北军67军特务队因为叛变被解散,张学思与组织失去联系。
没多久,张学良找到弟弟张学思谈话,表示自己已经决定抗日复土,想要让弟弟助自己一臂之力。
张学思当即答应:“只要能抗日,我愿意当兵,吃多少苦我都不怕!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张学良非常高兴,很快就将张学思保送进入国民党中央军校十期第二总队进行学习。
当时,有人不相信张学思能够受得了军校的苦,断言他半年后,肯定爬不起来。但没想到,张学思在校期间勤学苦练,进步很快,还成为了军校里的高材生。
张治中将军夸奖张学思:很能吃苦,很有培养前途。与同在一个队里的何键的儿子与朱培德的弟弟,形成鲜明对比。
因此,纵然在延安住窑洞,吃苞米粗粮,上课连一张像样的桌子都没有,学员们都是在膝盖上摊书写字。张学思也并没有觉得不适应。
他对毛主席说:“虽然延安的生活比较艰苦,但这里的生活比什么地方都好。因为这里有革命的自由。只要能革命,能抗日,再苦我都不怕!”
听完张学思这番话,毛主席高兴地说道:“讲得好!讲得好!”
随后,毛主席又对眼前这位充满热血的年轻人,讲了一些革命道理以及共产主义的世界观。
毛主席还鼓励张学思,一定要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将来为中国革命做出更大的贡献。
张学思激动地说道:“主席,我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
经过一年左右的学习,张学思在延安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被派往抗大二分校担任东干队队长。
1940年,党中央交给张学思一项任务,让他率领东干队的七八十人,开赴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待机向东北挺近。
临走前,毛主席再次接见张学思。毛主席拉着张学思的手,久久没有放下,轻声连说两遍:“你要走啦,你要走啦……”
短短一句话,体现出了毛主席对张学思的不舍之情。
此时,毛主席还是有些不放心,他关切地问道:“敌后你能去吗?那里比延安还艰苦啊!”
张学思回答道:“主席,您就放心吧。很多同志不都去了吗?她们能去,我就能去!我一定能战胜困难!”
毛主席满意地笑了笑说道:“你见到贺师长与聂司令员,代我向他们问好。”说着,毛主席还交给张学思一封信,让他代为转交给聂荣臻。
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张学思终于来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刚到这里,他就遇上了敌人的冬季“大扫荡”。随后,张学思便加入抗日战争的滚滚洪流中。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张学思也已经成长为八路军冀中军区参谋处长。期间,他率领部队,打得日军丢盔弃甲。
同年6月,张学思与吕正操,率领2500多人,转移到掌史村宿营时,突然被敌军包围。
危急之下,张学思沉着冷静指挥部队,一边构筑工事,一边进行阻击。
敌人久攻不下,便丧心病狂地调来一连化学兵,向张学思他们所在的村子,发射毒气弹。
很快,整个村子被毒雾笼罩。张学思火速向吕正操汇报情况,吕正操当即下令:“突围转移!”
张学思立马说道:“好,我留下,司令员你带领部队突围!”
吕正操想要劝张学思一起突围,但张学思早已放下电话。无奈之下,吕正操只能率部杀出重围。
而张学思那边在挂断电话后,马上用一条湿毛巾捂住口鼻,冲出指挥所,指挥一部分战士,戴着防毒面具,向敌人射击,以掩护吕正操率领的主力部队。
激战中,张学思被困于敌人的枪林弹雨之下。当身边的战士提醒他小心时,张学思大声喊道:“不要管我,快撤!”
话音刚落,敌人的子弹就穿过张学思的帽檐。好在,张学思最终成功突围,与吕正操会合。
值得注意的是,张学思的妻子与刚出生的孩子,在此次的突围行动中,险些牺牲。
战斗中,张学思忙于指挥作战,根本顾不上妻儿。妻子谢雪萍便背着年幼的孩子,摸黑奔向村外大壕沟,纵身一跃跳了进去。
下去之后,谢雪萍突然发觉,自己踩到了一个软乎乎的东西。用手一摸,谢雪萍才发现,那里面全是敌人的尸体。谢雪萍不由得打了个冷颤。
随后,谢雪萍背着孩子,奋力往出爬。与此同时,敌军的子弹,正呼呼地从她的头上穿过。
危急之下,还是吕正操的一个战士,拉了谢雪萍一把,她们娘俩才脱离危险。
得知此事后,张学思感到非常愧疚,脸上流下两行热泪。
肖劲光说:张学思对海军建设主要有三大贡献
原海军司令肖劲光曾说,张学思对海军建设主要有三大贡献:
创办了新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
加强了海军司令部正规化建设。
对海军潜艇兵种的开创与发展。
经过数年的奋战,相继迎来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胜利后,张学思却提出,要辞去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辽宁省政府主席以及辽宁省军区司令员等职务,转而想去北大荒建立农场。
因为他觉得,自己担任那么高的职务,心有不安。
1949年,周总理召见张学思,意味深长的对他说:
“你去办一所人民海军的黄埔军校,建军先要建校,有了培养海军干部的学校,就有了新式的人民海军。”
只要是国家和党中央需要的,张学思从不会讲条件。因此,他爽快的答应了下来。
深感责任重大的张学思,拼尽全力想要做好这项工作。于是,他奔赴大连勘选校址,到全国各地挑选合适的干部、老师,以及远赴万里,到苏联进行考察,并聘请专家。
赶回北平后,张学思又马不停蹄地赶去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甚至没时间见一见妻子,还是托付张爱萍,将自己的手提箱,交给妻子。
张学思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海军代表的身份,出席会议。会上,张学思在毛主席、周总理等人目光的注视下,走上讲台,自信而又激动地大声说道:
“中国人民海军,以一个幼年的资格,列入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我们一定为建设一支强大的中国人民海军而奋斗……”
张学思讲话结束后,会场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朱总司令笑着肯定道:“讲得好!”
会议休息期间,毛主席高兴地对张学思说:“你干海军好哇!中国的领海,需要海军来保卫……好好学,好好干!”
张学思兴奋地向毛主席表示,一定会为保卫祖国的海疆,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同年11月,中央决定在大连创办海军学校。张学思出任副校长兼任副政治委员,并建议由肖劲光出任校长兼任政治委员。
张学思非常注重人才,他大胆向毛主席、周总理提议,海军学校要招聘高级知识分子任教,并创办正规的本科制大学。毛主席与周总理,批准了张学思的这一提议。
为了广罗人才,张学思还开创了军事院校从地方招聘教员的先河。他先后派人从清华、北大、湖南大学等学校,聘请优秀的老师。
对于这些从地方上来的老师,张学思非常热情,不仅关心他们的工作与生活,还对他们家属的工作进行了安排,还有子女的上学问题。
从张学思细致周到的安排中可以看出,他非常想要办好这所海军学校。
1951年,周总理来到大连,登上由张学思亲自驾驶的炮艇,视察大连海湾。
在听完张学思的工作汇报后,周总理非常满意。虽然张学思表示自己还有很多东西没有搞懂,但周总理却鼓励他:
“你做的很好!作为一个海军学校的领导,你才干了一年多,就已经会亲自操船,还能带领学员海上实习,不简单了!我们谁也没有搞过海军,有困难不要紧,你还年轻,等你钻研到我这个年纪,就是海军专家了!”
说完,周总理爽朗的笑了起来。
1961年,张学思被任命为海军参谋长,为中国的海军建设事业,担起了更重的担子。
张学思非常重视潜艇在海军中的地位与作用,在他的倡导下,我国海军决定在青岛建立一所培养潜艇干部的学校。
另外,张学思还将自己多年来搜集到的有关潜艇作战的资料,全部汇编成册,印发给海军进行学习与研究。
后来,当我国海军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尤其是潜艇部队出于刚起步的状态,苏联方面突然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中国境内的苏联专家。张学思决定加快中国海军的建设步伐。
他亲率68人,驾驶着我国自己建造的柴电潜艇,进行远航训练。
当时,我国的潜艇还处于试航阶段,海峡航行燥热难耐,舱内犹如一个大蒸笼,温度甚至会达到48度。
再加上携带的淡水有限,大家每天只能漱一次口,擦擦脸,根本无法洗澡。
但是,已经45岁的张学思,始终坚持与水兵们同吃同住,不要任何的特殊照顾。
由于长时间见不到阳光,吃不到新鲜蔬菜,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张学思等人嘴唇干裂,口腔出现一块块的溃疡。
虽然实行的是三更制,轮流值班。但张学思却很少休息,亲自巡视每班岗的值勤情况。舰艇上的每部仪器,他都要再三查看,并让工作人员记录下相应的数据。
后来,在航行途中遇到机械故障,潜艇不得不浮出水面。刚好碰上海上风浪比较大,张学思被被颠簸的开始呕吐起来。
此时,东海舰队来电,表示要派出水面舰艇帮忙协助检修,请张学思上岸。
但张学思却拒绝了。他说:“我们要从实战的角度出发,自己克服困难。”
就这样,张学思与船员们一起进行检修,最终在午夜前排除故障,舰艇得以继续航行。
此次航行,共持续20天。航行结束,从潜艇中走出来后,张学思已经非常疲惫。
迈出潜艇的舱门后,在阳光与新鲜空气的刺激下,张学思感到一阵眩晕,身体开始摇晃。岸上的同志赶紧跑过来,搀扶着张学思,走下跳板。
海军参谋长与水兵一起水下远航,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空前的。大家无不为张学思的身体力行、高度的责任感与坚韧的意志而感动。
张学思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取得了第一手资料,为海军之后的远航作战训练,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1970年,张学思病逝,周总理得知后痛心的说道:“海军少了一位难得的将才,真可惜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