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座漆黑的明朝大墓里,墓室的墙上斜斜地刻着“初七”两个字,这是用簪子雕刻的痕迹。墙角还有几道清晰可见的划痕,显然是一个小姑娘在这座墓中度过的日子,每一条刻痕代表了她被关押的时长。而最后一道划痕,极其浅微,似乎象征着她已经没有了力气,似乎是在临终前的最后一刻。这个情景,正是古代最为残忍的殉葬仪式的写照。
许多人误以为,中国古代一直存在殉葬这种残酷的做法,并且认为历代皇朝都有无数冤魂在古墓中游荡。然而,实际上,从汉朝到宋朝的一千多年间,殉葬几乎已经绝迹,直到朱元璋登基以后,殉葬制度才在明朝重新兴起。
殉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后期,随着社会权力结构的出现,统治者开始幻想在死后能继续拥有一个如同生前的世界,仍有随从侍奉自己,这也促使了殉葬的出现。在奴隶社会中,奴隶本就不被视为完整的人类,因此殉葬也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现象。武士、仆从甚至妃嫔,往往是殉葬的主要对象。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殉葬的人数逐渐减少。从西周时期开始,殉葬现象逐渐受到了抨击。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孔子便提倡仁爱,提出“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墨子更是严厉批评这种行为,认为葬礼不应废弃正常的人道行为。尽管民意逐渐倾向于废止殉葬,但一些暴虐的君主依然我行我素。秦始皇去世时,秦二世便大肆进行殉葬,竟将三十二个兄弟姐妹及父亲的后宫妃子一同活埋,整个陪葬队伍包括工匠在内达到上万人。
汉朝建立初期,刘邦鉴于暴秦的教训,明确反对殉葬。然而,到了刘邦的孙子汉景帝时,殉葬现象又开始复苏。虽然皇家不再进行活人殉葬,但在汉宣帝刘询在位时,这种现象得到了一定的遏制。宣帝时期,缪王刘元因要求奴婢为其殉葬,导致了十六名奴婢的自杀,宣帝为此严惩了刘元,撤销了他的封国。自此之后,汉代及其之后的各个汉人王朝基本上结束了公开的殉葬,只有极少数私人秘密进行殉葬。比如,曹操去世时便要求简化葬礼,绝不允许活人殉葬,甚至为妻妾们安排了自力更生的未来。唐朝时期,尽管有功臣因自然死亡被安葬于皇帝墓旁,但并未出现殉葬的现象,这也被视为一种荣誉。
宋朝更是坚决反对殉葬,对于私下进行殉葬的行为,政府会进行严厉惩罚。因此,从公元前1世纪至13世纪,汉人王朝基本杜绝了殉葬的做法,虽然部分少数民族如辽、元等朝代仍继续沿用这一做法。
然而,随着明朝的建立,历史出现了大倒退,朱元璋恢复了殉葬制度。在他临终时,遗诏规定“凡妃嫔无子者,悉令殉葬”。朱元璋恢复殉葬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他推崇周礼,想重建“三代之治”,并错误地将殉葬纳入“古礼”之中。明初的礼官对商周殉葬的片面解释,为这一制度的复兴提供了理论依据。朱元璋晚年对权力的极端恐惧,尤其是他实施的大规模诛杀与废除丞相,可能让他认为殉葬能够确保他死后依然控制身边的人。并且,当时社会盛行“事死如事生”的信仰,朱元璋可能认为,殉葬的人能在阴间继续侍奉自己,以维护皇帝的尊严。
朱元璋之后,像朱棣、朱瞻基等人也继续实行殉葬制度。然而,到了明英宗朱祁镇时,可能因为他在草原的困苦经历,他在临终时明确下令不允许殉葬,从此殉葬再度被废止。
殉葬,特别是活人殉葬,无疑是最为残酷与不人道的行为。回望明朝重新兴起的殉葬制度,朱元璋的复行殉葬不仅是历史的倒退,也反映了那个时期对生命与人性的极度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