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现在来说,“一日三餐”好像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虽然这种生活习惯被很多年轻人给打乱了),但是你有想过为什么我们一天吃三顿?而不是四顿或者五顿?其实,就是这样一个简单到已经融入我们每个人生活中的习惯也是经过长达几千年的演变才得来的,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人的“食”文化。
吃饭是任何时候都离不开的一个生活习惯,早在原始社会时期,老祖先们的饮食并没有固定的一个时间规律,今天打猎收获丰富,那今天可能就是一天吃好几顿饭,如果今天没收获,那有可能一天都没有饭吃。
而进入到封建社会时期,人们已经会种植一些农作物,还有养殖一些牲畜家禽。这个时期,人们的生活趋于稳定,逐渐的摆脱了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状态。但是由于当时的生产力不够高,食物对于人类来说一直都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所以在秦汉之前,人们的习惯一直都是一日两餐的习惯,而且国家还有严格的时间规定,提前或者超过规定的时间吃饭,会被人们说不遵守礼法。
当时规定的第一餐时间大概相当于现在的早上7-9点,称之为“大食”,第二餐时间是下午3-5点,赶在太阳落山之前,称之为“小食”。到了秦朝末年时期,项羽为了鼓舞军士们的士气,下令“且日享士卒”,由此可见当时吃午餐对于当时来说是很大的一件事情。
汉唐时期,生产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国家军事以及财力逐渐强盛,百姓各个安居乐业。而这时候的饮食文化又有新规定,最高统治者一天可食四餐,贵族大臣一日三餐,而普通的老百姓依然是一日两餐的制度,从这里可以看出,一天多吃几顿饭还是权力的象征。
这个时期一日三餐的制度虽然没有普及,但是一些体力劳动者由于自身生活所需,已经开始在早晚两餐之间的时候吃一些点心,这也是早起午餐的一个雏形。
到了宋朝时期,经济繁荣程度基本上达到了封建社会的一个新高峰,而在北宋的首都开封,城中人口过百万,每天都是热闹非凡。而当时的宋朝也正式的取消了“宵禁”的制度,开封也成了当时有名的不夜城,民间的生活作息也逐渐往后推迟了很多。于是,为了更好的享受美好的生活,也为了平衡自身一天的营养所需,午餐逐渐的成为了正餐。
当然,这里所说的一日三餐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的,虽然国家已经放开了饮食方面的要求,但是对于一些收入低微的老百姓,仍然保留这一天两顿饭的习惯,而且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