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现象,主要发生在清朝中期到解放前,其中同治年间到民国时期达到了顶峰。当时,由于黄河泛滥、北方大旱以及连年战争的影响,北方居民,特别是山东的老百姓,被迫前往东北地区谋生。 当时选择闯关东而非去南方,是基于多方面的考量。
南方虽然富饶,但土地已经相当充分开发,且面临战乱和动荡的局面。对于当时生活困苦、急需土地和生存空间的农民来说,东北地区提供了更吸引人的机会和条件。
其次,地理与交通条件也影响了人们的选择。当时中国交通不便,信息传播不畅。南方虽然经济繁荣,但相对于山东等北方省份,前往南方的交通更为复杂和困难。而山东与东北之间隔海相望,海上交通相对便利,使得人们更容易前往东北地区。
此外,政策因素也起到了推动作用。清朝和民国政府为了开发东北,鼓励人口向东北迁移,提供了一定的政策支持,这对于希望迁移的农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吸引因素。
最后,自然灾害的频发也是促使人们选择闯关东的原因之一。北方地区,特别是山东,在特定历史时期内频繁遭受自然灾害,使得农民生活难以维持。而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相对较好,为移民提供了更好的生存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