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帝陵两乘铜车马终“团圆”:几公里“搬家路”为何走了三年?丨封面深镜
迪丽瓦拉
2024-11-02 11:39:15
0

原标题:秦始皇帝陵两乘铜车马终“团圆”:几公里“搬家路”为何走了三年?丨封面深镜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1978年6月的一天,秦始皇帝陵的考古钻探工作转移到陵园西侧区域。在夏日的炎热天气中,深埋于地下的两乘青铜马车终于在两千多年后,展露在世人的眼中,揭开了“青铜之冠”的神秘面纱。

秦始皇帝陵两乘铜车马终“团圆”

如今,当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走进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来到铜车马博物馆的展厅中,就能看到秦始皇帝陵西出土了两乘青铜马车,其结构完整,装饰华奂,雕塑精美,工艺精湛。透过文物本身,不仅能感受到秦代工匠运用高超的制作技艺,更似在低语着那个古老时代的历史风云。

2024年4月18日,一年一度的国际古迹遗址日,在历时三年的精心保养维护工作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将秦陵一号铜车马搬迁至秦陵铜车马博物馆中并安放在展柜中。至此,两乘秦陵铜车马终于一并在其出土地点面向公众展出。

工作人员将一号铜车马搬进“新家”

“当一号铜车马被安全搬到了‘新家’,展柜完全封上的那一刻,我们所有参与了文物保养维护过程的工作人员,心才算真正落了下来。”两乘铜车马终“团圆”之时,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部副研究馆员刘江卫接受了封面新闻的独家专访,缓缓讲述到一号铜车马是如何历经长达三年的保护修复,最终与观众相见的。

01

5公里“搬家”背后

是长达三年的保护修复

忠实仿真秦代真实马车制造,逼真地再现了秦始皇帝御用马车的原貌;铜车马的精美彩绘与车马的造型精妙结合,展示了古代车马的系驾关系,更呈现出古人巧夺天工的工艺技巧……在人潮如织的展厅中,当人们走到两乘铜车马的展柜前,总不免停下脚步,细细观望这一被学界誉为“青铜之冠”、“世界马车史上的里程碑”的精美文物。

文物保护工作者对一号铜车马进行维护保养

“经过了三年,两乘秦陵铜车马终于能在同一个地点展出了。”在采访的伊始,刘江卫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他介绍道,秦铜车马为一组两乘,其中,一号铜车马为“立车”,在皇帝车队中用以开道、警卫和征伐的作用;而二号铜车马为“安车”,即坐乘之车。

据悉,因年代久远,该文物出土时破碎成3000多片,后来经过专家们近8年的修复,恢复了它们的原貌。在1989年,两乘铜车马陈列展出,再现了2200年前青铜车马的风采。又在2021年5月18日,秦陵出土二号铜车马搬进了“新家”,在新落成的秦始皇帝陵铜车马博物馆正式对观众开放。同时,秦陵博物院开展了对一号铜车马的保养维护工作。

文物保护工作者对一号铜车马进行维护保养

“秦铜车马很特殊,虽然其本体的材质是青铜,但表面又施以彩绘。施彩所用的颜料为矿物颜料,以动物胶调和绘制,”刘江卫解释道,虽然早期的修复保护对彩绘进行过加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加固剂也会出现一些老化现象,从而引起彩绘出现酥粉、起翘、空鼓等现象,所以要对出现问题的彩绘,进行加固和回贴。

那么,为何一号铜车马的保养维护工作,会用到三年的时间?刘江卫说到,其中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为了保证保养维护的万无一失,首先要查询当年的一号铜车马的修复保护的记录资料。同时,刘江卫及团队还走访了当年参与铜车马修复的专家学者。

“此外,一号铜车马在修复中使用了焊接、粘接的工艺,还需进行一些必要的技术手段,去检测连接处的强度是否依然完好,能否满足搬迁还有长期展览的要求。再来,还有维护工作中要使用的加固材料,需要做实验对材料进行筛选,保证其与之前使用的材料,不会发生不兼容的情况。”而如此种种,都只能算制定养护方案的前期工作,由此也不难想象,为何一号铜车马要经过三年的时光,才能重新回归到观众的视线。

刘江卫说到,在三年前,一号铜车马在秦陵博物院的综合陈列楼里面开始了就地养护。如今,它搬去的“新家”,是五六公里外的铜车马博物馆。而短短不过五公里的路途,背后是文物保护者们耗尽了三年的心血。“过程中包含了太多方面,大家都付出了很多。”

02

用好高科技

把铜车马每个部位都拍了

30多年前,经过文物修复专家长达8年的努力,终于将两乘铜车马从数千块的碎片中修复完成。时至今日,秦陵博物院的几代文物工作者们,也从未间断对它的探讨研究和保管养护。如今,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从考古发掘到文物保护,从价值阐释到展示传播,文物与科技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而科技的创新也提升了文物保护修复水平。

显微分析下一号铜车马右后腿的打磨痕迹

X光探伤、等离子体辉光发现仪、超景深显微拍照……当这一连串专业的名词出现时,想必会让许多观众摸不着头脑,但这些都是一号铜车马在保养维护的过程中,所运用到的多种技术手段。

“此前,我们也对一号铜车马进行了探伤,但没有这次做得如此全面,把铜车马的每个部位都进行了。”刘江卫说道,利用X光探伤技术准确地揭示了结构、焊接、修复痕迹及早期修复报告中未能体现或描述的细节。“主要是两个目的,一是借用该技术,看到当时的一些铸造工艺;还有距离上次的修复已经过了那么长时间,看有没有产生一些新的开裂或者其他状况。”

X光探伤下一号铜车马的伞盖

再来,刘江卫还提到了超景深显微技术,这是在过去没有的,通过其可以让文物保护工作者们更加清晰直观地看到铜车马上彩绘的情况。同时,可以利用超景深显微拍照技术对特征病害及彩绘纹饰进行观察记录,揭示病害详情。“利用这项技术,能从各个角度清晰地展现出文物的形貌和细节,包括彩绘颜料层的层次关系、宽度都能显示,这对研究当时的彩绘工艺提供了很好的材料。”此外,一号铜车马在保养维护过程中还使用了等离子体辉光放电仪,对其的早期的一些修复的痕迹观察,通过不同修复材料在辉光下不同的光学反应,去分析保存状况到底如何。

当下,经过保养维护的一号铜车马与二号铜车马一同,静静的被摆放在秦陵铜车马博物馆的展柜中,向观众展示着世界马车史上的里程碑之作。漫步其中,观众在感叹文物的精美绝伦时,也能在观众了解铜车马的发掘,了解到铜车马的性质用途、形制结构、雕塑艺术、彩绘纹饰、铸造技术等知识。

“三年了,秦陵铜车马又被陈列在了一起,展出的一号铜车马也不再是复制品。它们又回到了一起,这肯定也会唤起不少观众想来参观的欲望。”刘江卫说道。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两乘铜车马出土后,首次在原址聚首。

而就在一号铜车马落地在展厅中,展柜被封上的那一刻,刘江卫从保养维护工作开始之日就悬着的心,终于有了片刻的安稳。但他也明白,秦陵铜车马的研究和保护工作,还有更为漫长的道路要走。“到现在,关于秦陵铜车马的制造工艺,我们也还没有完全解读。未来,我们还会继续开展铜马车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使铜马车的研究不断深化。”

图据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她... 大家好,今天要讲的是朝鲜王朝历史上第一位出家的妃嫔——信嫔辛氏。她是太宗(朝鲜王朝的第三位国王)的后...
原创 玄... 公元627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开始了他的西行取经之旅,途经河西走廊、西域各国,再穿越中亚,最终抵达印...
原创 清... 1911年清朝灭亡后,清朝的王爷爱新觉罗·善耆带着家人搬到辽宁旅顺,为了避免麻烦,他们全家改了姓氏,...
原创 石... 日本政坛还在为高市早苗能否接任首相争论不休时,即将卸任的首相石破茂抛出一份“战后80周年”个人见解。...
原创 “... 这篇文章中有一些关于历史、数学及文化交流的讨论,试图揭示一些历史事实和误解。 至今仍有人宣称十进制...
原创 清...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皇帝的后宫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想必大家也对这些妃子是如何度过晚上的日子充满好奇。在...
原创 三... 大家好,我是「鉴古知今阁」阁主!千年历史烟云总在时光中留下斑驳印记,你是否常被史书里的宏大叙事吸引,...
原创 成...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大多知道,成吉思汗带着骁勇的铁骑,打出了历史上极为强大的蒙古帝国。到了鼎盛时期,元...
原创 日... 1958年冬天,刘克宽上校应邀撰写了一篇关于黄土岭战斗的回忆录。作为这场战斗的亲历者,刘上校在回忆录...
原创 清... 100多年前的人们是什么样子?他们的日常到底是怎样的?从现存的照片看,晚清社会底层的生活常常透着心酸...
原创 霍... 公元前123年,大将军卫青带领着十万骑兵,出征匈奴。这支军队包括了中、前、后、左、右五个将军和强弩六...
原创 大... 香料在历史上曾是欧洲人开启大航海时代的关键因素。中世纪的欧洲,食物简单且质量差,再加上保存食物的需求...
原创 二... 二战后亚洲四国谢幕:锡金、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南越与南也门的终局 锡金王国的终站,不在山谷里而在公投...
海外学者“对话”中国文物 中新社上海10月14日电 题:海外学者“对话”中国文物 中新社记者 王笈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14日...
礼县第十八辑文史资料《礼县社火... 日前,由礼县政协文化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主编的礼县第十八辑文史资料《礼县社火》,正式由中国文史出版社...
原创 元... 中国历代大一统王朝的建都历史,始终与黄河流域的长安、洛阳以及后来的南京、北京密切相关。从周朝到汉唐时...
原创 皇... 爱新觉罗·豪格(1609年—1648年),是清太宗皇太极的长子,天生性格坚毅,勇敢善战。在征战朝鲜与...
原创 抗... 吴克仁,这位抗日名将,生于1894年,来自牡丹江市宁安市的一个贫困满族家庭。19岁时,他考入保定陆军...
原创 当... 在中国古代的三皇五帝时期,大禹为了解决黄河泛滥的问题,采取了疏导水流的方法,历时13年才让黄河恢复了...
原创 秦...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最独特的帝王之一,他不仅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人,还有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最让人疑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