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是中国春秋时期的编年体史书,记录了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鲁国的重要史实。 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阐发的作品,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之一,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
1.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释义】颊骨和齿床互相依靠,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两者关系密切,互相依存。
2.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释义】推荐人才,即使是仇人也不遗弃,即使是自己的亲属也不遗漏。
3.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释义】 生活安宁时要考虑危险的到来,考虑到了这一点就要为危险而做准备,事先有了准备,等到事发时就不会造成悲剧了。
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释义】人不是圣贤,都会犯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错,如果犯错了能改正,就是最好的了。
5.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
【释义】言语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能表达承诺。如果言而无信,言语再多也没有意义。
6.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
【释义】你看那个火,比较炙热,动不动就能烧伤烧痛人,老百姓一看见它就害怕,害怕它就远离它。所以,很少有人死在火中。可是,那个水,看上去比较柔弱无害,老百姓就喜欢它、亲近它,常常游玩嬉戏其中,可是,很多人就因此溺水而死。
7.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释义】 政治宽和了,百姓就会轻慢,轻慢就用严厉来纠正他们;严厉了百姓就会受到伤害,受到伤害就用宽厚来对待他们。用宽厚来调节严厉,用严厉来调节宽厚,政事因此才能协调。
8.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释义】 要想加以罪名,不怕找不到借口。
9.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释义】 百姓生活源于勤劳,只要能够通过勤劳努力,就不可能缺衣少食。
10.举不失德,赏不失劳。
【释义】 推举人才,不要遗漏有德的人;赏赐时,不可忘记有功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