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汉景帝力挺恩师晁错的削藩之策,引发七国之乱后,为何又将其腰斩
迪丽瓦拉
2025-08-03 11:02:17
0

汉景帝二年,深得汉景帝信任的御史大夫晁错提出了削藩的建议。这已经不是晁错第一次提出削藩,但之前数次提出,均被汉景帝否决,此次却得到了汉景帝的认可。不过,晁错的削藩建议却遭到了朝堂上的大臣们一致反对,瞬间形成了鲜明的对垒,一边是皇帝和晁错,另一边几乎是所有的大臣。

晁错的建议虽然只有汉景帝一人支持,但他一人却比满朝文武更有决策权,最终在汉景帝的大力支持下,晁错提出的削藩建议得到了认可。

根据晁错所写的《削藩疏》记载,晁错当时提出的削藩建议是,“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从《削藩疏》的这条记载来看,晁错已经明确告知汉景帝,目前的这些藩国未来会造反几乎已经是必然,削藩只会提前他们造反的时间,但是不削藩,任由其暗中继续造反的力量,万一朝廷有变,威胁将会更大。

汉景帝既然同意了晁错的削藩建议,自然是对他的这番表述深以为然。事情也确实按照他们这对君臣的计划来发展,当汉景帝削藩的决定一下,果然引起了七国之乱,他们打着“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幌子,集合各路诸侯国的叛兵,向京都气势汹汹地杀来。

汉景帝与晁错在削藩以前,对诸侯国会举兵叛乱已经作出了预判,他们既然决定削藩,就应该做好了平叛的准备。但汉景帝在面对来势汹汹的叛兵时,却突然转变了计划,将自己一直鼎力支持的晁错推了出来,腰斩于东市,名义上称此举是借晁错之命来平息叛乱。但这个说法显然不成立,因为前文已经提到,晁错在《削藩疏》中,已经明确告知汉景帝,削藩与否,诸侯国都会叛乱。他们的叛乱既然是蓄谋已久,这“清君侧”的口号自然只是一个借口,又怎会因为晁错之死就此罢兵呢?汉景帝明明知道杀晁错不会换来叛军罢兵的结果,又为何要杀掉自己一直大力支持的晁错呢?

七国叛乱之后,无论是叛军还是文武百官,几乎所有人都将矛头指向了晁错,袁盎更是直接建议汉景帝将晁错诛杀,平息这场叛乱。汉景帝是“文景之治”的明君,他杀晁错之前,曾经苦思了十日之久,最终做决定时绝非是一时冲动。

杀晁错平稳内部

晁错年少时师从张恢,文帝时又在朝廷的安排下去济南跟伏生学习,学成以后,见识和谈吐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回到朝廷后一路升至博士。晁错这个人有学识,但有一个特点,他总是喜欢上疏谏言,回到朝廷以后,不甘寂寞地晁错写了《言太子宜知术数疏》,其内容主要是强调,太子应该学习治国之法。晁错的想法与汉文帝不谋而合,汉文帝一高兴,将晁错拜为太子家令,晁错摇身一变,成了太子的老师。

太子刘启,也就是后来的汉景帝。这位太子可不是昏庸之辈,当他的老师如果没有点真本事恐怕不行。晁错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经受住了实践的考验,任职太子家令期间,表现出来的能言善辩之能,深受太子刘启的喜爱。

《汉书·袁盎晁错传》: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

晁错从此以后,频繁上疏,从农耕到军事,从内政到外交,全部都囊括在他上疏的范围之内。晁错的上疏,往往都得到了汉文帝的肯定,但是汉文帝却并不按照他的建议执行。

这就让晁错十分郁闷,产生了郁郁不得志的感受。晁错的上疏虽然很有道理,但他的上疏的范围太过宽广,导致他的行为惹来了袁盎等大臣的不满,“诸大功臣多不好错”。也就是说,身为太子家令时的晁错,就已经得罪了很多人,他在朝廷之上,只交下了皇帝和太子,如果脱离了这两位的支持,在朝廷中就会无立锥之地。然而,晁错并不在乎,继续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汉文帝驾崩后,汉景帝刘启继位,晁错自然也因此水涨船高,凭借自己与刘启之间的关系,很快就被汉景帝提拔为内史。如此一来,晁错献计献策的路再无阻碍,君臣二人经常在一起商量国事,晁错的建议也不再如汉文帝时期那样被弃用,几乎他提出的每一条建议,都会得到汉景帝的重视。

晁错的举动再次惹怒了一人,这个人便是身为丞相的申屠嘉。申屠嘉一直寻找扳倒晁错的机会,终于在一次晁错擅自凿开庙墙时,被申屠嘉抓到了把柄,准备以此为由逼汉景帝处死晁错。可惜他谋事不密,被晁错提前得知,先申屠嘉一步主动请罪,得到汉景帝的庇护。申屠嘉不仅没能如愿扳倒晁错,反而此事以后身体每况愈下,不久便死了。

申屠嘉死后,“错以此愈贵。”直接被汉景帝提拔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晁错虽然地位显贵,但他在朝廷之中,也成为众矢之的,当他提出削藩的建议被采纳以后,满朝文武几乎都站到了他的对立面上,甚至连晁错的父亲也对此提出反对,并因此服毒自尽。可见,晁错将自己一生的命运,全部都压在了汉景帝刘启的身上,如果汉景帝放弃对他的支持,他的下场可想而知。

晁错提出削藩的建议,正好戳中了汉景帝的痛处,他对于诸侯国日益增大的实力颇为忌惮,正好借晁错的提议,将削藩一事提前进行。但削藩之事非常凶险,即便是汉景帝有所准备,也决然没有必胜的把握,更何况此事是在满朝文武全都反对的情况下强行进行的。如果想要平叛成功,就必须要保证朝廷内部的团结,只有如此,才能凝聚全部的力量,争取到平叛最大的成功概率。在袁盎等大臣提议处死晁错,平息叛乱的时候,汉景帝虽然知道七国之乱不会因为他杀死晁错而平息,但袁盎等大臣却会因为他杀死晁错而支持汉景帝平叛。汉景帝苦思十日,下定决心,腰斩了晁错。

消除叛乱的“出师之名”

汉景帝杀晁错,是为了团结内部一致对外,但又并非完全因此而杀死晁错。因为杀死晁错还有第二个更为重要的好处,那就是可以消除叛军的“出师之名”。叛军起兵的口号是“清君侧”,如今汉景帝已经自己动手杀了晁错,满足了他们的诉求,如果他们继续向京师进兵,那“叛乱的罪名”可就彻底坐实了。

七国之乱,主要以吴王刘濞为主。刘濞是刘仲的儿子,爹虽然是孬种,但是儿子却是一位好汉。英布叛乱时,刘濞跟随刘邦平叛立下大功,得到刘邦的欣赏,被封为吴王。根据《汉书》记载,刘邦做了这个决定以后就后悔了,但是话既然已经说了出去,也不好收回,在刘濞前往自己封国之前,刘邦语重心长地告诫刘濞,日后不要造反,刘濞答应了。

独悔,业已 拜,因拊其背曰:“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一家,慎无反!”濞顿首曰:“不敢。”——《汉书》

刘濞在刘邦时期自然不敢造反,面对吕后也不敢造反,汉文帝时期却开始积蓄力量,到汉景帝时,蓄谋已久的叛乱,再也压制不住了。刘濞与汉景帝有杀子之恨,当年刘启做太子时,与刘濞的儿子下棋时,因为发生争执,举起棋盘给刘濞的儿子打死了。虽然汉文帝为了安抚刘濞,多次作出让步,但刘濞对此一直耿耿于怀,长期称病不朝。如今正好借着削藩,起兵造反。只不过他没想到汉景帝竟然有如此手段,将自己的恩师晁错直接给腰斩了。

汉景帝杀晁错,这一步棋不简单。晁错一死,刘濞为首的七国叛军,继续进军京师就坐实了叛乱的罪名,如果就此罢兵回国,则面对的是削藩,日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自然也难逃汉景帝的收拾。骑虎难下之时,刘濞只能硬着头皮将叛乱进行到底,但此时出师无名,军心已乱,最终被周亚夫所击败。

晁错死后,朝廷上下一团和气,又完成了削藩,去掉了汉景帝的心头大患。晁错陪伴了刘启多年的恩情,被汉景帝十日内斩断,换来了帝国的稳定。

本文为 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隋... 隋炀帝杨广文武双全,才华横溢,统一江山,修运河、建东都、改革创新,然后因为他的急功近利,导致了当时社...
原创 莱... “龙”这个姓氏,集中分布在南方省份,在胶东半岛区域内,规模并不算大。 就笔者个人所知,在胶东县市区当...
原创 如... 说起李世民,谁都知道他是一个英明神武的皇帝,“玄武门之变”就是李世民一手策划并以此夺权的一场著名政变...
原创 荆... #历史开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两千年前易水河畔,那个毅然决然的白衣身影慷慨激...
73年,曾志给毛主席写信:我是... 1968年国庆前后,陶铸时常感觉自己头晕眼花,想吐,几个月后,他的出现了胃部不适、全身酸胀的情况,医...
原创 开... 看历史老照片,品百年沧桑巨变。 大家好,我是历史君。今天要和大家分享一张毛主席游览天坛的照片。 我们...
原创 吴... 关于吴三桂,身上有太多的谜团留之于世。其中就有关于吴三桂是否投降过李自成的这一经久不息的争议事件,成...
原创 历... 在中国历史上,王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是西汉末年的政治家、改革家,也是新朝的建立者。王莽的一生充...
原创 三... 《——【·前言·】——》 三国时代,名将如云,谋略与勇气交织,但要论“完美”,那可不好定义。有人武力...
原创 汉... 1940年,前苏联在 唐努乌梁海 以北的哈卡斯州修建一座集体农场,在施工的时候工人发现工地有古代建筑...
原创 韩... 在当今地球村时代,各国相互往来密切,文化交流无处不在。 然而,世界上总有一些国家和民族,自己妄自尊大...
原创 非... 引言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无强求”,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话,这句话简单地翻译过来就是是自己的东...
原创 2... 日本,作为我国的邻邦,在历史上曾是我国的藩属国。然而,步入近代社会后,日本却对我国发动侵略,犯下惨绝...
原创 荆...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
原创 后... #历史开讲# 在阅读本文章之前麻烦您点个“赞+关注”,方便以后继续观看和讨论,感谢支持![比心] 人...
原创 历...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 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
原创 隋... 今天,我们很多人都说,隋炀帝杨广是一个穷兵黩武、滥用民力的皇帝,他败光了父辈家业,毁了大隋。但究竟是...
原创 二... #历史开讲# 范文程与洪承畴一样,都是明末清初的著名人物。他比洪承畴降清早得多,发挥作用也大,帮助...
长江下游区域文明考古取得新进展 国家文物局于11月22日在浙江杭州举行了“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发布会。本次发布会聚焦长江下游区域在...
原创 溥... 作为大清王朝最后一个皇帝的溥仪,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他每天在吃饭之前都要吃一道开胃菜,如果吃不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