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来到公元263年,蜀国灭亡前夕。
首先魏蜀作战的具体打法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要是说姜维放弃魏延留下的汉中防线而导致蜀国灭亡未免有些小看姜维了,我们从内部出发,探究蜀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从刘备时期作为本地人的益州派就根本不能得到核心集团的重用。
刘备入川的时候正是益州人张松、法正所献计帮助的刘备,这个帮助其实是一场投资,是对刘备的投资,希望刘备入川之后能对益州人进行重用,而不是像刘焉、刘璋那样打压益州人。这本看起来没有问题,
但是刘备死了,刘备临死任命了两个人做自己的托孤大臣,一个是荆州人诸葛亮,另一个人是益州人李严。
因为荆州人此时的家乡荆州已经因为白衣渡江和夷陵之战给丢失,所以刘备给了荆州人诸葛亮更大的权力。可就是这点权利,导致了益州人开始了继续的被打压。
诸葛亮上位之后做了几件事,我们且不思考诸葛亮的做法到底是有意而为之还是身在江湖身不由己。
首先,诸葛亮率先开府,设立自己的府官,
而府官内的大都是荆州人和原先就跟随刘备的元老们,这样的抱团取暖事实上也是对益州人的孤立。
其次,李严开府遭到了诸葛亮的拒绝,
诸葛亮不让李严去做大自己的权力,而是仅仅上让李严去做地方的都督,这对李严来说是很委屈的。
然后,
诸葛亮放弃了刘备原来定的向东征伐孙权的国策,而是转而北伐
,向曹家进攻,这样李严的永安便成了永远没有战争的净土,
李严所能管理的军队也毫无意义了
。
诸葛亮的几条措施都削弱了李严的权力的同时增加了自己威望,
在朝中诸葛亮已经有了说一不二的能力。于是几年之后便出现了至今都不能说明白的李严案
,对于李严案我会单独去说。至此李严被完全丢在了一旁,朝廷被诸葛亮为首的荆州人给把持了。
时间到了诸葛亮去世,这个时候益州本土人已经完全没有了能在朝堂之上和荆州人所抗衡的能力。当然这也让刘禅感觉到了不安,
于是刘禅开始扶植了另一个势力——宦官
,也就是统称来说的黄皓,但因为蜀汉并没有修史书的习惯,所以我们对黄皓真正意义上做了什么不得而知/
从诸葛亮到董允的时间里,
蜀国经历了四任领导者,他们清一色的都是荆州人。
这群人是和降将姜维、夏侯霸等穿一条裤子的,所以自董允死后,姜维一直守在外面,坚持不回成都,因为这个时候权力的天平已经转向了益州派了。
益州派希望投降,那为什么刘禅也有同样的想法呢?
事实之上刘禅并不是自己投降的,而是在益州人的强大的压力下不得不投降,
这个时候的有益州人颇有赤壁之战时的张昭的感觉,这都是因为地方势力的投降对地方的士族是有好处的。
为什么我们说益州人对刘禅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呢?
我们可以从黄皓身上看得出来。
首先,黄皓是刘禅信任的太监
,根据我们第一期的时候所推断的逻辑,宦官大概率所代表的都是皇帝的利益,也同样是皇帝本人的话事人。这个时候的刘禅其实是有在暗中保护姜维等征伐者的。首先刘禅对待夏侯霸这个舅舅就可以看的出来,夏侯霸的官职一路做到了车骑将军,甚至比真正蜀军的统帅姜维还要高一点点。
其次就是姜维虽然常年在外拥兵不回,但刘禅对此并没有使用任何强制的手段,反而是对他百般忍让。
如果说有什么势力能给姜维无限去做的权力,那么一定是刘禅在默默付出。我们因此可以断定的是益州人多次上书让姜维回师,是刘禅所给了姜维继续的底气和权力。这里便是益州人给刘禅施加的第一层压力。
第二层压力在于刘禅在朝堂之上的权力其实是很少的,
对于邓艾的奇袭刘禅连讨论抵抗的资格都没有,只能去讨论投降还是逃跑。这是益州人给刘禅的压力
第三层压力在于体现,邓艾仅仅带了两千人到达城下,就灭了蜀国。其实邓艾人数的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点在于其实只要邓艾到了,益州人就可以投降了,
与其说他们是因为打不过而投降的,其实不如说是因为不知道向谁投降而投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