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痛失荆州,关羽责无旁贷,由此很多人一直搞不明白,关羽为何要贸然北伐呢?
如果不发动这场决定三国后期走势的襄樊之战,那么蜀汉后面一系列的不幸,不就都可以避免了吗?
其实,不管是从当时的形势上来看,还是从关羽的职权上来看,北伐都是合理且积极的选择。
只是在战役过程中,关羽没有把握好分寸,使得这场本该纳入史册的经典守战,最终变成了虎头蛇尾的结果。
话不絮烦,下面就一起走进关羽当时所面临的局势当中。
蜀汉草创,捉襟见肘
蜀汉的根基太浅了,起步也太晚了,所以刘备在赤壁战后,虽然赢得了崛起的机会,但当时的创业节奏,紧迫得令人窒息。
208年
,刘孙联军大败曹操于赤壁,刘备趁机夺取荆南四郡,之后又从东吴借走南郡,终于凑成了一块像样的根据地——荆州五郡。
211年
,张松、法正邀请刘备入主西川。经过了三年的休养,刘备的实力只是刚有些规模,入川的风险还是很大,然而时不我待,刘备无法放弃这难得的扩张机会。
212年
,张松密谋败露,被刘璋所杀,双方正式翻脸,兵戎相见。
这一打,就打到了
214年
,中间也是险象环生——军师庞统中箭身死,刘备中军被阻雒(luò)城将近一年,要不是从荆州又调集了张飞、诸葛亮、赵云入川支援,刘备险些被耗死在西川。
在这个节点上,我们可以预见,前后两次调兵入川,荆州剩余的精锐绝对不多了。
215年
,孙权看刘备得了益州,就要求交还出借的南郡。
南郡的位置太紧要,一旦还给东吴,荆南与益州的联系就会被切断,所以刘备会同意才怪。
于是恼怒的孙权就出兵来抢,命吕蒙负责进攻荆南,同时命鲁肃率万余人就近盯梢关羽,使得关羽不敢轻易南下救援。
结果就是,关羽被牵制着无法动弹,只是带了5000精锐与甘宁隔江对峙,眼睁睁地看着吕蒙夺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
在这个节点上,我们再次看到关羽可用兵力有限,因而不到万不得已,关羽是不会轻易出击的。
本来刘备提了5万大军,想要出川与东吴掰掰腕子,可是同年曹操军临汉中,刘备无法两线开战。
最终他不得不向孙权让步,划分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归属东吴,刘备手中只余南郡、武陵、零陵三郡,这就是所谓的“湘水划界”。
所以,关羽在四年后的北伐时,掌控的可不是荆州五郡,而是早就缩减到了三郡。
说了这么多,都为了证明一个事实——关羽掌握的实力是经受数次削弱的,远没有想得那么强。
知道了这一点,那么他四年后的北伐动机就更令人疑惑了。
时势使然,反守为攻
217年-219年,刘曹双方在汉中展开了一系列争夺,战役进行得很胶着,最终刘备靠着坚定的意志和得当的策略,击退魏军,吞下汉中。
同年,刘备进位汉中王,
封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
这里要注意,受封前将军的关羽不仅成为军方第一人,而且还同时受封假节钺(yuè)。
“假节钺”直白地翻译过来就是“代理皇帝的符节斧钺”,功能有些类似于电视剧常看到的“尚方宝剑”。
皇帝毕竟只有一个人,不可能凡事都亲自执行,所以给予最信任的大将“假节钺”,让他代自己镇守一方。
持有“假节钺”的大将可以不用事先请示,便可斩杀将士,也可代帝王领军出征。
曹操在世时,于禁是“五子良将”中唯一被授予“假节钺”的大将;而蜀汉这边就是关羽,当仁不让。
刘备身在西川,与荆州相隔千里之遥,关羽做事若还需先行请示,那别说黄瓜菜凉了,连冰块都凉了。
刘备的起家团体不大,关羽、张飞永远是刘备最信任的人,刘备赐予关羽“假节钺”,就是授予他“临机专断、便宜行事”的权力。
换句话说,刘备这时不信任关羽,还能信任谁呢?
所以,关羽是有权力“自作主张”发动北伐的。
不过,前面咱们也论述过,关羽的家底不厚啊。
就算又积累了四年时间,但对于北伐来说准备肯定还是不充分的,不说别的,光兵力和粮草就很快出现了短缺现象。
关羽也算久经战阵的宿将,不可能任性地去拿军队冒险,那他为何还要坚持北伐?
有人说,那是因为关羽自傲,听说“老卒”黄忠都立了大功,自己这个武将之首也要争个面子。
别埋汰关羽,真不至于。
关羽身负荆州安危于一身,岂会因为这么肤浅的理由,就去发动一场没有准备充分的战争?
事后他用这种理由,能向刘备解释通吗?
还是你当关羽手握十万雄师,坐拥一州全境,急于秀一秀肌肉?
显然也不是的,前面说得很清楚,关羽当时挺“穷”的。
“穷”为什么还打?
问题的关键在于,曹军打过来了。
219年
五月,曹操中军兵败,退出汉中。
但是曹操不服气啊,所以立即命曹仁为征南将军,驻军襄樊,准备进攻关羽镇守的南郡。
得到消息的关羽,不愿坐以待毙,立即制定了抵御计划,那就是
反守为攻
。
那关羽为什么不用“坚守不出”的方针呢?
成功实施“坚守不出”是有前提的,要么有险可倚,要么坚守待援。
很遗憾,江陵一带既没有险要可守,蜀汉的主力在汉中刚打完,也不可能千里迢迢前来支援。
那在江陵附近打行不行呢?何必搞北伐那么夸张。
很遗憾,江陵北面是江汉平原,一马平川。
还记得赤壁之战前,曹操南下荆州,刘备被五千虎豹骑,追得差点丧命吗?
关羽手里估计也就两三万兵力可用,哪来的自信和魏军在平原上打对攻?
最后野战打不赢,江陵被围困就是早晚的事。
而江陵一旦被围,其实基本上就算是输了。
因为蜀汉援军远在千里,就算折腾两三个月赶来了,可支援的通道只能是沿着长江三峡走,魏军只要在三峡出口一堵,半个汉军也出不来。
就算真冲出来了一部分,一大批魏军在平原上以逸待劳,那这些汉军就不是救援,而是“送菜”。
所以,关羽其实是在权衡利弊之下,既想守住南郡,又不想被围后把难题推给刘备,干脆转换思路,主动出击,以攻代守。
我们不是常说“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嘛!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关羽将战场引向对自己有利的荆州北部,那里不再是一整块的平原地形,道路相对狭窄,水路纵横,适合蜀汉荆州兵团两栖作战。
果然,关羽前期利用水陆并进的策略,充分发挥了荆州兵团的优势,抑制了魏军的长处,将曹仁打得节节败退,最后被迫缩回了樊城。
这样的结果正说明了关羽决策的有效性。
后来,于禁与庞德前来支援,得老天相帮,又让关羽借势水淹七军,完成以少胜多的壮举。
而蜀汉荆州兵团有船,不怕水淹,更不怕水战,这是在江汉平原同魏军骑兵打陆战能比的吗?
不过可惜,关羽虽然前期决策正确,但是后期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想要趁机扩大战果,犯了恋战的错误。
结果,好好的得胜之师在樊城之下,硬是被拖成了疲敝之师,待徐晃率援军一到,关羽自然就被打了回去。
本来这也不算致命,顶多退回南郡便是。
可偏偏关羽的冒进,让东吴闻到了腥味,在后方狠狠地阴了关羽一把,偷袭了江陵。
关羽脱困失败,最后竟死于东吴宵小之手,实在可悲可叹。
结语
总之,不论是从职责权力,还是从当时形势来看,关羽都有充分的理由发动北伐。
这不但不是贸然之举,反而是积极明智的决策。
只是后来关羽恋战不退,这才导致虎头蛇尾的结局,但这并不能否定关羽前期策略的正确性。
倘若关羽北伐时,能够见好就收,避免僵持日久,不但能够以攻代守,有效化解曹魏攻势,而且还能及时回防,不给东吴使阴招的时间,那么荆州就能够渡过此次危机,这场精彩的守战也能善始善终,划入经典。
可惜历史不能重来,种种遗憾,皆在一念之差,思之令人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