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韦后乱政与各方反应
神龙政变的导火索是唐中宗李显突然暴毙,韦皇后趁机矫诏,欲立李显幼子为帝以图临朝称制,效仿武则天称帝。这一举动引发了太平公主的不满,作为武则天的亲女儿,太平公主同样对权力充满渴望且颇具权谋,她在武则天时期已权势滔天、富可敌国,自然不甘韦后独占大权。然而,太平公主虽有权势却无兵权,且身为女子难以直接武力夺权,此时她陷入了忧虑与思考之中。
普通公主食邑350户,太平公主食邑5000户
(二)李隆基的果敢入局
就在太平公主犹豫之际,李隆基主动求见并提议扳倒韦皇后。李隆基虽曾是个看似只知歌舞娱乐的潇洒王爷,但他实则胸怀大志,以曹操为偶像,自小就显露出不凡。他身边出现的一系列异象,如占卜的尸草直立不倒等,让他更加自信。此外,李隆基早有政变策划,他深知人脉构建的重要性,将目标锁定在宫廷禁军万骑。他积极与万骑将士交往,成功拉拢了陈玄礼、葛福顺等中层军官,为自己积累了军事力量。
(一)政变筹备与口号正义性
李隆基为唐隆政变做了充分准备。他与太平公主合作,太平公主的权势与他的兵力相结合,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变力量。同时,他精心打造了正义的政变口号,“韦后斩杀先帝,危害社稷,今夕当共诛诸韦,立相王以安天下”,既为李显报仇以彰显正义,又提出立自己的父亲李旦为帝,使政变看起来师出有名,尽管韦后毒杀李显的史实存疑,但这一口号成功为政变凝聚了人心。
(二)政变过程与关键行动
公元 710 年六月二十晚上 9 点,流星雨降临之际,李隆基变装潜入宫廷禁苑,率领万骑冲向皇宫玄武门。陈玄礼和葛福顺进入羽林军军营,斩杀韦皇后安置的将军,成功说服羽林军将士加入政变队伍。
随后,李隆基带领羽林军攻入皇宫,韦皇后在慌乱中出逃,最终被斩首,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韦氏党羽也惨遭诛杀,唐隆政变取得成功,韦后的女皇梦破碎,李隆基以父亲李旦的名义夺得了皇位,李旦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推上皇位。
(一)太平公主的权势扩张
李旦即位后,太平公主权力进一步膨胀,朝中 7 个宰相有 5 个是她的人,她对朝政的影响力极大。她企图效仿武则天,计划在李旦退位后安排其懦弱的长子李成器继位,以便自己临朝称制,完全按照武则天的夺权剧本进行布局,并未将李隆基放在眼里,认为一个庶出皇子难以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二)李隆基的应对与反击
李隆基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他以李世民为榜样,掌控着玄武门禁军,随时准备应对太平公主的挑战。太平公主先是建议立李成器为太子,引发李成器的恐惧与拒绝。后又利用彗星出现暗示李旦李隆基有篡位之心,企图挑起父子矛盾,却没想到李旦顺势退位传位给李隆基。太平公主见阴谋失败,决定发动政变,但消息走漏,李隆基果断调动禁军,将太平公主派系的大臣诛杀殆尽,三天后赐死太平公主,彻底消除了威胁,成功独揽大权。
随着太平公主势力的覆灭,李隆基改元开元。他凭借着自己的谋略与果敢,历经多次政变登上皇位并巩固了统治。此后,他励精图治,开启了大唐的巅峰开元盛世,那是一个文化繁荣昌盛、诗韵流淌于大街小巷的时代,李白、杜甫等众多文豪用他们的笔触描绘出大唐的锦绣山河与人间百态;
那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商业贸易往来频繁的时代,长安的集市上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奇珍异宝,丝绸之路的驼铃悠扬地回响在大漠之上;那是一个政治清明、制度创新的时代,李隆基推行的一系列政策举措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升与社会秩序的稳定。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李隆基从一位英明神武的君主逐渐沦为被声色犬马所迷惑的帝王,大唐的国运也随之急转直下。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忽视他在开元年间所奠定的深厚根基与创下的不朽功绩。开元盛世不仅是大唐的骄傲,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精神气质以及在世界文明交流中的重要地位,至今仍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与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