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统一中原,从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历经7年。在此期间,蜀汉曾遭遇重大失败,也赢得过巨大的胜利,将领的排名波动也较大。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时期发生了群臣上书罢免李严的事件,在罢免李严的《公文上尚书》中有着蜀汉诸将的排名,因此使我们对当时蜀汉将领排名有更进一步了解。可知当时蜀汉将军排名为五方军师>四方将军>五方监军>五方护军>护军>五方典军>中参军>参军。因此大体可知从诸葛亮发动北伐到公元231年罢免李严之前(公元228—231年),蜀汉将军的排位与军区将帅的变迁
一、蜀汉将领排名表
第一档
1、丞相诸葛亮: 录尚书事、开府、领益州牧、假节钺
2、骠骑将军李严(以前将军迁):中都护署丞相府事、假节
李严在诸葛亮北伐前,总督江州(巴郡治所)、永安(巴东郡治)二郡治所,是东州军区的主帅,在蜀汉算是一股独立于诸葛亮之外的力量。诸葛亮准备发兵伐魏,想调李严率军镇守汉中,其实是想就近监视。李严想尽办法推脱不去。诸葛亮上表迁李严为骠骑将军,又表其子李丰接替李严总督江州防务,李严这才愿意北上汉中。但实际上李严虽然名义上得到升迁,但实际上脱离了自己的大本营。东州军区在其走后实际上等于群龙无首,而在汉中的李严周边都是诸葛亮的亲信,好比深入虎穴。果然,李严到汉中仅一年时间,诸葛亮便借李严运输粮草不利之机,联合身边群臣,废李严为民,流放梓潼郡。以李严为首的东州派就此覆灭。
3、中军师车骑将军刘琰(以后将军迁)
刘琰名义地位虽高,但实际地位却低于魏延,史载刘琰与魏延不和而争吵,受到诸葛亮的责备,被迫写信检讨,才保住官位不变。
4、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魏延(以镇北将军迁),汉中都督 、假节
魏延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屡建战功,尤其是在公元230年,魏延率一支偏师西入羌中、攻击曹魏凉州地区,大破曹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的大军。获得大胜的魏延也因此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授予假节。
第二档
5、前将军袁綝
由于蜀汉史料缺失,无从得知关于袁綝的更多资料。只知袁綝在李严升任骠骑将军后,继李严后成为蜀汉的前将军。
6、左将军吴懿、关中都督
公元230年吴懿跟随魏延率一支偏师西入羌中、大破曹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的大军,因功受升任左将军。
7、督前部右将军高翔
高翔是荆州南郡人,初为刘备手下将领,并参与了刘备进攻汉中的战争。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期间,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大破司马懿。可能因此升任右将军
8、督后部后将军吴班
后将军吴班是左将军吴懿的族弟,曾参与刘备出兵伐吴,担任先锋,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期间,吴班、魏延和高翔在野战中大败司马懿。可能因此升为后将军。
第三档
9、安汉将军李恢,领庲降都督,建宁郡太守(由交州刺史转)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国。蜀汉朝廷派出使者与孙吴歃血为盟,达成二分天下的盟议。因当时交州属于孙吴,蜀汉朝廷因此解除了李恢交州刺史的职务,变更为建宁郡太守。
10、辅汉将军张裔(以射声校尉升迁),领丞相长史
辅汉将军本是骠骑将军李严的职位,一般认为地位在四镇将军之上,而且张裔作为前任丞相长史,当时的排名地位要过于后任的丞相长史杨仪、蒋琬。
11、镇南将军辅匡
辅匡是襄阳郡人,跟随刘备入川,任巴东太守。刘备讨吴时,以辅匡、傅肜、赵融、廖化等各为别督。在蜀汉建兴年间(公元223年—237年),辅匡升任为镇南将军。
12、镇军将军赵云(以镇东将军贬)
中军、镇军、抚军三号将军位比四镇将军,赵云在第一次北伐兵败,从镇东将军被贬为镇军将军,因此级别在镇南将军辅匡之下。赵云在兵败贬官后,不久病逝,因此临终时的官职并不高。
13、绥军将军杨仪,领丞相长史
杨仪本是诸葛亮的参军,公元230年,丞相长使张裔去世,杨仪被提拔为长史,加绥军将军。诸葛亮多次出军,杨仪总是帮他制订规划,筹措粮草,做事不用过多的考虑。在罢免李严的《公文上尚书》,杨仪的排名仅在后将军吴班之后。
14、抚军将军蒋琬,领丞相长史
公元230年,丞相长使张裔去世,蒋琬接替张裔担任丞相长史,加抚军将军。当时杨仪与蒋琬都任丞相参军长史。杨仪每次随行,承担军中繁重的工作,自认为比蒋琬资历老,才能超过蒋琬。
15、督左部行中监军扬武将军臣邓芝
邓芝本是外交官,刘备逝世后,奉命出使吴国,成功修复两国关系,并深为吴大帝孙权所赏识。诸葛亮北伐时,任邓芝为中监军、扬武将军,跟随大将赵云出征。赵云兵败被贬职,但邓芝则依然保持官职不变,受到诸葛亮重用。
16、前监军征南将军刘巴(疑为刘邕)
邓芝的扬武将军的军位不如四征将军,但邓芝督左部与中监军的官职要高于前监军征南将军,因此在罢黜李严的《公文上尚书》,邓芝排名在四征将军之前
17、征西将军陈到,领永安都督
《公文上尚书》中并无陈到,当时陈到远在永安,因此没参与罢免李严,考虑到陈到很早就担任征西将军,护军,级别应该不低。《公文上尚书》并为提及左、右、后三位监军,陈到可能是其中之一。
18、中护军偏将军费祎、左护军笃信中郎将丁咸、右护军偏将军刘敏
中护军是赵云曾经担任的官职,负责掌管禁军,宿卫皇室,左护军、右护军同理。因此当时出任中护军的费祎等人,其实都是一些文臣,虽然军位不高,但在《公文上尚书》中的排位却靠前。
19、护军征南将军姜维(以奉义将军迁)
姜维本是魏国将领,后投降诸葛亮。此后,诸葛亮因姜维是凉州上士,有胆略,让姜维统领五六千虎步军,加奉义将军,这一年,姜维仅二十七岁。在《公文上尚书》中姜维的职位是护军征南将军,可见当时已得到升迁。姜维的征南将军职位虽然要远高于偏将军刘敏等人,但其护军的职位却比刘敏的右护军要低,而右护军的级别要高过四征将军,因此姜维在《公文上尚书》排在右护军偏将军刘敏之后。
20、中典军讨虏将军臣上官雝
中典军讨虏将军臣上官雝在《公文上尚书》排名仅在护军征南将军姜维之后。
第四档
21、庲降都督、绥南中郎将张翼(以蜀郡太守转)
庲降都督李恢逝世后,蜀汉朝廷任命张翼为庲降都督,兼绥南中郎将,驻牂牁郡平夷县,出震南中。罢免李严时,张翼因为远在南中,所以并未出现在《公文上尚书》中,但考虑到庲降都督地位的重要,排名应该不低。
22、江州都督李丰
李丰是蜀汉名臣李严之子,诸葛亮在表举李严为骠骑将军时,同时举荐了李丰接任江州都督一职。(任职时间为建兴八年(公元230年)至建兴九年(公元231年),李严被罢免后,李丰也被解职。仅在位一年时间。
23、中参军昭武中郎将胡济
胡济虽然只是中郎将,但因为拥有中参军的职务,在《公文上尚书》中排在行参军建义将军阎晏、行参军偏将军爨习的前列。
第五档
24、参军讨寇将军王平(由裨将军迁)
王平在诸葛亮北伐期间,表现突出,被诸葛亮拜为参军,统领无当飞军,进位讨寇将军。不过王平不知为何并未出现在《公文上尚书》中,考虑王平所任参军的级别应该低于中参军昭武中郎将胡济,但应该高过同为参军的建义将军阎晏、偏将军爨习。
25、参军广武都督廖化,领阴平太守
二、蜀汉军区变迁
军事核心:诸葛亮
一、北伐军
主帅:丞相诸葛亮
副帅:征西大将军魏延、镇东将军赵云(第一次北伐偏师)
主将:吴懿、高翔、吴班、邓芝、姜维
副将:胡济、王平、廖化等
点评:在第一次北伐时,赵云作为偏师出征,而魏延当时想作为偏师,独领一军不可得。可见
在当时诸葛亮军中,魏延的地位不如赵云。赵云过世后,魏延才开始带领偏师部队。
二、汉中军区
总督:丞相诸葛亮
副督:骠骑将军李严、镇北将军汉中都督魏延
点评:由于诸葛亮从汉中北伐,诸葛亮等于是汉中真正的总督,诸葛亮出征时,则留李严镇守汉中,汉中总督魏延实际上仅作为诸葛亮的副手。
三、京畿军区
总督:丞相诸葛亮
副督:中护军偏将军费祎、前护军偏将军许允、左护军笃信中郎将丁咸、行右护军偏将军刘敏、中典军上官雝
点评:诸葛亮出兵北伐,武将全部集中在汉中,京畿地区改由一群文官守卫。
四、东州军区
总督:永安都督陈到、江州都督李丰
点评:东州军区的统帅李严被诸葛亮调往汉中后,东州军区早已不存在,永安都督陈到与江州都督李丰实际上谁也管辖不了谁。
五、南中军区
前任总督:安汉将军、庲降都督李恢
后任总督:庲降都督、绥南中郎将张翼
将领:牂牁太守马忠
总评
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在对外战争上成果不大,仅迁了一部分人口到蜀地,攻占了武都、阴平两郡。但对内诸葛亮成功除掉了以李严为首的东州派势力,从此朝中再无任何能够制衡诸葛亮的力量,就连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也可稳定接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