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秦始皇召集了70多名儒生,酝酿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动作:封禅大典
迪丽瓦拉
2025-08-21 11:09:13
0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文化历史导游。上回我们说到秦始皇结束了他的峰山之行后,竟然召集了鲁地的70名儒生,酝酿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动作。这一次活动的目的,是从峰山直奔泰山。在泰山脚下,秦始皇请这些儒生替他拟定一套封禅礼仪。什么是封禅,《资治通鉴》没有具体交代,但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一篇《封禅书》,详细记载了封禅大典的理论依据和来龙去脉。据司马迁所言,自古以来,凡是被天命认可的人间统治者,无一例外都会封禅。这可以理解为,只有当统治者成功办下封禅大典,上天才会特批他的统治权。司马迁指出,封禅的实际操作可能并不简单,历代统治者中成功完成封禅大典的寥寥无几,导致封禅的礼仪细节在时光的冲刷下变得模糊不清。

回到秦始皇的时代,人们对封禅其实并不了解。即便是召集来的鲁地儒生们也对封禅一筹莫展,甚至整个天下对此事也一无所知。司马迁认为,虽然看似简单,但实际上,以往的统治者们有的虽然领受了天命,但自身创业不够,有的虽然走到泰山脚下,但德行尚欠完备,有的虽然万事俱备,但身陷俗务,忙于应付,因此真正成功完成封禅大典的帝王寥寥可数。封禅的中断期长则千年以上,短则数百年,使得封禅的礼仪细节早已变得模糊不清。

如今,我们有了丰富的甲骨卜辞和礼器铭文可供参考,但其中却找不到与“封禅”相关的内容,甚至连“禅”字都未曾见过。司马迁似乎对此事知道一些,因此在《史记》中专门有一篇《封禅书》,详细记述了封禅大典的理论依据和来龙去脉。他指出,封禅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一个传说,至秦始皇以前从未有人实施过。可能最有可能是由齐鲁地区的儒生编造出来的,因为泰山是齐鲁大地的本地名山。如果我们回顾商周两代,可以发现商朝的政治中心在中原腹地,周朝的发源地和政治中心在今天的陕西和河南,因此这两代并没有将远在山东的泰山与最高等级的祭祀仪式联系在一起。然而,秦始皇却似乎相信了这个传说,千里迢迢来到泰山举行封禅,而他并没有意识到,他召集来的儒生们对于所谓封禅究竟是什么一无所知。更有趣的是,即便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封禅书》中有详细的记载,但历代帝王封禅的方式千差万别,这让秦始皇在封禅大典中遇到了难以调和的意见。毕竟,儒家礼仪以其繁琐而著称,而知识体系越是复杂,遇到的问题也就越多。问题愈多,各方就会有各自的见解,分门别派,自居正统,指责他人为异端。这一现象在世界范围内都普遍存在,基督教、佛教、道教,无一例外都有着相似的发展脉络。或许秦始皇并未将封禅看得太重,因此后来才黜退了这些儒生,自己登山刻石去了。

从地理上看,秦国本土远在西陲,本没有封禅的传统;从文化上看,秦国有自己的一套祭祀体系,与封禅无关。秦始皇之所以亲自登泰山,搞一场齐鲁本土传说中规格最高的祭祀大典,可能是为了向当地民众宣示主权,也是释放友好的信号,表示尽管他是外来者,但高度尊重本地传统。尤其是,秦始皇召集了70位鲁地儒生,这些当地儒生不仅是被请来的,还被封为博士,相当于皇帝和中央政府的顾问官、智囊团。秦始皇的这份善意显而易见。在山东六国中,齐国与秦国保持友好邦交,没有深仇大恨,因此齐国人可能更容易接受秦朝的统治,认同秦始皇这位前无古人的皇帝。

然而,这次封禅计划却因为召集来的儒生们各执一词而变得复杂起来,导致秦始皇的善意受挫。黜退70名儒生之后,封禅才终于可以提上日程了。在登山之前,先修路。尽管《资治通鉴》的记载中只有“除车道”几个字,但我们可以想象,在当时修一条通车的、通向泰山顶峰的山路并非易事。道路修好后,秦始皇从泰山南坡登上山巅,刻石立碑,进行了一系列神秘的仪式,算是完成了封禅大典中的“封”。接下来,他从泰山北坡下山,到旁边的梁父山进行祭祀仪式,算是完成了封禅大典中的“禅”。后来的儒家普遍认为,“封”是在泰山祭天,“禅”是在梁父山祭地。尽管这样的说法没有明确的根据,但在历代帝王的封禅中,都按照这个模式进行。

根据《史记》的记载,秦始皇的封禅大典主要采用了秦国本土祭祀官员在秦国宗教中心雍城祭祀上帝所用的仪轨。他秘密封藏了写给上天的书信,内容并未流传下来,因此连史官都对此事一无所知。显然,秦始皇对儒生的不满意导致他最终放弃了尊重东方传统的打算,转而采用秦国本土的礼仪来处理这件事情。儒生们感到失落,开始发表一些奇怪的言论。正巧在秦始皇登泰山的时候,突然遇到了暴风雨,只能在山间的大树下躲避。儒生们认为这是秦始皇没有封禅资格的体现。然而,更为奇怪的是,以秦国人的常识,竟然在暴风雨中躲到大树底下,并不担心会被雷劈。虽然秦始皇被耽搁了一段时间,但等到暴风雨过后,他知恩图报,将“五大夫”的爵位慷慨授予了那棵大树。关于这棵大树的品种,《史记》中并没有提及,但后来的传说中将其认定为松树,称之为五大夫松。在明朝时,有人在泰山写有《岱史》一书,其中包括一篇《处士松跋》,记述了刘宗岱亲眼见到秦始皇封的五大夫松,并称旁边还有一棵形状独特的大松树,称为处士松。这个名字是为了表达对秦始皇的不满。然而,历经岁月沧桑,如今我们在泰山看到的五大夫松当然不可能是原物。但在泰山山麓的岱庙,我们仍然可以看到秦始皇当时刻石的残片,这些残片为我们提供了对两千年前风雨交加的时刻的一些想象。

秦始皇的巡游故事还将继续,下一回我们再细说。欢迎大家关注、点赞、评论、转发!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作... 根据史料记载,汉朝开国皇帝刘邦一生中有8个儿子,其中他最疼爱的是老三刘如意,最终继承大统的是老二刘盈...
原创 原... 1908年11月14日,在位34年的光绪皇帝在瀛台郁郁而终,年仅38岁。光绪4岁即位,亲政后渴望能有...
原创 清... 1882年8月25日,韩国尚处于李朝统治时代,也就在这一天,一支清军突然来到李朝的首都汉城。清军的神...
原创 郑... 引言 宋朝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之中有这样一段话“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其实相比于什么...
原创 韩...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韩信承受胯下之辱、萧何月下追韩信等非常著名的典故我们想来并不会觉得陌生,在书本上都...
原创 大... 众所周知,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存续了276年,传了12任皇帝。古人有给身故之人立牌位的习惯,但...
原创 4... 1940年2月4日,对苏联人民来说,是一个非比寻常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曾经的苏联二把手尼古拉·伊万...
原创 你... 你不姓关,我不姓曹,咱哥俩喝一杯! 关公关老爷,在中国历史上可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虽然他与孔子分别...
原创 八... 1644 年甲申年是个重要的年份,几万骑兵杀奔山海关冲破大明最后的一道防线。入关之初,以八旗为主力,...
原创 古... 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文...
原创 秦... 近来,《大秦帝国》的第四部作品《大秦赋》正受到热烈追捧,尽管豆瓣评分略有下滑,但依然被认为是一部值得...
原创 隋... 高句丽是扶余人建立的古代政权,位于辽东及朝鲜半岛,其鼎盛时期的疆域包括今天的辽宁省、吉林省以及朝鲜半...
原创 刘... 千年之约:刘伯温的预言 在千年的长河中,刘伯温的一段预言被传颂至今。临终前,他对儿子说:“刘家九代...
原创 原... 现代人对于白人的印象,大都是体型高大身强体壮,并且还具有较强的侵略性。如今由于交通便捷,人们可以在短...
历史与现代的创意性结合 福建漳州市南靖县官洋村  官洋村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其客家文化遗产举世闻名,为游客提供了了解当地人文...
原创 D... 中国跟日本的纠葛,从封建王朝就产生了,盛唐时期八方来贺,日本正是其中之一。在人们印象中,当时的日本贫...
原创 三... 三国名将赵云,其实育有二子一女,那他老婆是谁? 导语:《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流传甚广...
原创 隋... 青龙,四相之一,镇东方,属木,主生机; 白虎,四相之一,镇西方,属金,主杀伐。 这两尊知名度颇高的神...
原创 刘... 一、刘伯温被逼出山 倘若说,三国时的诸葛亮,是被后世过度神化的人物的话,那么明初的刘伯温,显然也是按...
原创 原... "聊供读史者格物之一助"——《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孙机著 古代中国,悠久而灿烂的文明,如果是历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