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与诸葛亮同为当世军事奇才,皆深谙韬略,通权知变,可谓当世之奇才。但从二人屡次交锋中可以见出,诸葛亮之虑事先与司马懿,故司马懿往往扮演失败者之角色,甚至在上方谷被困,险些丧命。论才干,论智谋,诸葛亮较司马懿略胜一筹,可二人功业却相反。其主要原因就是司马懿是一个懂得待机而发的隐忍大师。正因此司马家族最终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统一三国,而司马懿最应该感谢的就是人就是诸葛亮。
司马懿在五十多年的时间中,辅佐曹魏四代君主,到七十多岁才执掌大权,最后把曹魏大权全部夺到自己手里;从早年被曹操视为不安于人臣的隐患,到晚年又被曹睿临终托孤、委以重任,他用五十年的时间来证明自己是个忠臣,最后却重演了曹家篡汉的一幕。
而司马懿与诸葛亮的对决主要体现在“空城计”当时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由于马谡失守街亭,司马懿率十万大军直逼西城,然诸葛亮的手中根本无兵防守,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上演了空城计,其实,空城计是用兵将帅常用的用兵之术,精明的统帅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往往会采用这种方法骗过对方。而就在这场司马懿的对决中,看似是诸葛亮赢了,实际情况是司马懿获利更大。
司马懿自幼聪明大略,伏膺儒教,博学洽闻,当时任魏平西都督,后也证明此人极具谋略,这空城计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都认为诸葛亮故弄玄虚,却被司马懿大声呵斥,司马懿真的看不出吗,只是两个高手心理上的对决。司马懿带兵多年,看不出15万大军与小小的西城的军事态势?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当时司马懿的情况并不荣乐观,当时的魏明帝并不信任他,就在诸葛亮北伐的前一年,魏明帝因为不信任司马懿将他贬回家,而司马懿被驱逐,诸葛亮得到了北进中原最好的一个机会,他立刻与孟达联系,准备再出祁山,进攻魏国。曹魏军队抵挡不住诸葛的攻击,不得不重新启用司马懿。
司马懿的再次出山就斩杀孟达,智取街亭,粉碎了诸葛亮的进攻,进而进兵追击诸葛亮,确实彰显了司马懿的能力几乎要致诸葛亮于死地,显示出自己在对抗诸葛亮上的绝对优势地位。但是这个时候司马懿并不敢奈诸葛亮何!因为一旦没了诸葛亮,结果显而易见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他岂能不懂?
诸葛亮一旦没有曹氏政权最大的威胁也就没有了,那么他司马懿还有什么存在价值?而此时羽翼未丰的司马懿,又如何避免杀身之祸呢?换句话来说诸葛亮是司马懿权力的来源和保障,只有诸葛亮存在,那么司马懿才能继续手握重权。所以诸葛亮不仅仅是司马懿的对手,更是司马懿应该感激的人。这也是为什么说司马懿获利更大。
正因此司马懿得到魏明帝的重用,在数年间将曹魏枝叶翦除殆尽,为其子篡位、其孙建晋鸣锣开道,除自身因素外,无不得力于此。在后来与诸葛亮长达7年的北伐战场上,司马懿就给自己创造了生存空间和发展余地,直到把诸葛亮“磨死”更是奠定了结识的政权基础及经验,而着经历三代托孤辅主的他。多年政治经验的积累,促使他培养了一群可靠精干的羽翼臣子,在扫除曹爽之后顺利的从曹魏政权的幕后走向台前。如同当初曹操以魏代汉一样,以晋颠覆了曹魏政权,控制了几乎整个天下,所以司马懿最应该感谢的是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