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关羽死后,刘备急于追究责任,为何有人说只杀刘封不杀马超?
迪丽瓦拉
2025-08-27 09:33:04
0

不知从何时起,对于关羽之死的责任人有了这么一种说法,即除了刘备的义子刘封,因拒不救援负有主要责任外,马超亦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为何说马超亦有责任呢?该说法的依据,是当初马超曾担任

督临沮

一职。

而关羽被杀的地点则正是在临沮,如果当时督管此处的马超能施以援手,那么关羽就有极大可能不会死。

所以,就有人认为,刘备在杀拒不救关羽的刘封的同时,也应该对马超问责。

但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成立,同时也纯粹是让马超“躺枪”的,对于关羽之死,马超并不需要负责任,也不用负责任。

具体的原因,我们详细来分析。

先说马超是不是真的担任过“

督临沮

”这个职务?答案是肯定的,并且在正史中也有相应的记载,记载了马超确实担任过该职务。

史料记载,在建安十九年(214年),已投奔至张鲁麾下的马超,看张鲁实在不是个干大事的人,加上张鲁部将忌惮马超才能,因此马超决意来开张鲁。

此时,刚好刘备率兵入川,在谋士李恢的一番运作下,马超致信刘备请求归附。

到了次年夏季,刘备暗中派出一支军队交由马超,而马超则带领该军队驻扎至成都城外,以此来震慑刘璋,最终在马超的配合下,刘璋出城投降,成都落入刘备之手。

之后等到刘备彻底平地西川后,对马超进行了嘉奖,升其为平西将军,同时命他督管临沮。

以超为平西将军,

督临沮

,为前都亭侯。——《三国志》

也就是说,马超确实担任过督临沮这个职务,这一点是实锤的,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马超督管临沮,为何他会眼睁睁的看着关羽被杀而不去救援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马超这个

所谓的“督临沮”职务,纯粹是个虚职,也就是挂名那种

,他不仅根本就没去过临沮这个地方,更不是这里的守将。

所以,他也没办法救援在临沮遇害的关羽。

为何说马超担任的“督临沮”是个虚职呢?其实这种仅授予官职,但却并未赋予实际权力的情况,在古代十分常见,三国时期也是如此。

这种制度做法,在古代有个专门的用词,叫做“遥领虚封”。

所谓“遥领虚封”,说白了就是只担任职名不亲往任职,也就是给某人一个虚职,而这种情况,在三国时期尤为流行。

比如曹魏政权,对蜀汉所控制的益州,以及孙吴所控制的扬州等地,均分别任命刺史、州牧,而孙吴和蜀汉同样对非自己实际控制的区域,也安排任命的有官员。

当然,这些官员自然是“暂时”不会去上任的,也没法去上任,毕竟其所被封的区域是敌方的地盘。

因此,初看上去,似乎这种制度颇有些“画饼充饥”的嫌疑。

但我们都知道,任何一种制度必然是有形成的理由,这种在三国时期的“遥领虚封”同样也是如此。

首先第一层作用,就是彰显自身政权的正统性。

魏蜀吴三家政权,每一家都在强调自己才是正统,而这种“遥领虚封”,正是表明自身正统地位与寸土必争决心的最好方式。

而这三家中,以孙吴政权对此最为上心,“遥领虚封”的官职也最多。

毕竟我们都知道,孙吴政权存在天然性的政治缺陷,其既没有曹魏坐拥中原以及“挟天子令诸侯”的实力,也没有蜀汉自诩为汉室宗室的身份。

所以,只能在这方面多下功夫,以便试图从声势上来压倒其他两家。

而第二种作用就是笼络己方将领,这就好比现代的一家创业公司,为了激励骨干成员卖力,就拿出股权进行激励,告诉他们,只要好好干,将来这地方就是你的。

说得简单点,就是给员工描绘一个美好愿景,以此让员工为自己卖命。

而说回马超,他所担任的“督临沮”,其实就是这么一种虚职,包括在数年后,刘备登基称帝,册封马超担任的凉州牧,同样也是一个虚职。

甚至可以这么说,马超自打投奔刘备之后,一直到他去世,虽说刘备不断对其加封,但始终都是封以虚职,并未真正让马超掌握过实权。

比如刚投奔刘备时,马超被封为上文提到的平西将军兼督临沮,等到刘备进位汉中王的时候,马超又被封为左将军,假节,到了刘备登基时,马超再获晋封,这次成了骠骑将军,领凉州牧。

这些个职务,听起来十分唬人,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实权,哪怕是成了骠骑将军,也只不过是遥领凉州而已。

而反观其他人,关羽、张飞一个镇守荆州,一个驻守巴郡,就连赵云都担任着刘备护卫队长的职务,这么一来,就让原本是一方诸侯的马超,在蜀汉集团的位置十分尴尬。

当然,刘备不给马超实权也是有原因的,一来,马超曾经的名声不太好,说白了就是反复无常,先投曹操后投张鲁,期间反叛数次,这就让刘备说啥对马超也不会彻底信任。

其二,马超投奔刘备时,算是只身来投,除了带着从弟马岱外,既无家眷也无子嗣,当然,他的家眷和子嗣都已经被曹操杀了。

但这样就造成了如果马超将来背叛,那么他背叛的成本是很低的,而在这种情况下,刘备不得不防,哪里还敢给他实权和兵力?

最最重要的是,马超曾经的身份是和刘备平起平坐的诸侯,如今因为落魄才投奔刘备,而这也是刘备最担心的,假如给他实权,保不准马超就会利用曾经的资源东山再起,到时候刘备想哭都没地方哭去。

所以,刘备就好像是对待“吉祥物”一样,对马超一封再封,用高官厚禄将其供起来,但就是不给他实权。

而马超自打投奔刘备后一直到去世,也确实存在感不太强,期间所参与的战役也不多,仅在汉中之战时配合张飞出场了一次,之后基本上就退居二线了。

所以归根结底,马超并没有得到刘备的彻底信任,因此他所担任的职务基本上都是虚职,而“督临沮”也是如此,马超本人在当时根本就不在临沮这个地方,自然也就没办法营救关羽。

而这一点刘备是一清二楚,因此在事后追究责任时,他也不会追究马超的责任,毕竟关羽的死,跟马超是一毛钱关系都没有,所以刘备也没有杀马超的理由。

至于说刘备杀了义子刘封,也不全因为是他没有救援关羽。

从主观上,刘封确实没有及时救援关羽导致了关羽最终被擒,毕竟他当时所在的上庸,是距离关羽最近的地方。

但从客观上,刘封不是不救,而是没办法救。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彻底占领汉中,之后为了扩大战果,便派大将孟达进攻房陵郡,而孟达相当悍勇,不仅占领了房陵,并开始向上庸发起进攻,大有一举将其拿下之势头。

而刘备由于担心孟达不能独当一面,因此就派了刘封前去支援,最终在两人的配合之下,上庸太守申耽出城投降,因此二人得以成功拿下上庸。

此后不久,关羽便开始北伐,上演了一幕水淹七军的神操作,同时逼降于禁,之后,关羽便将曹仁围困在樊城动弹不得。

也正是因为樊城久攻不下,在当年八月,关羽曾要求驻守上庸的孟达和刘封前来相助。

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三国志》

注意,这里用的还是“连呼”,也就是说,关羽不止一次要求孟达和刘封来相助,但最终,两人却拒绝了关羽。

而两人拒绝的原因也很简单,即当时的上庸,并不稳定。

刘封与孟达虽说拿下了上庸,但上庸的“土著”势力仍未消除,并且还掌握着上庸的军政大权,比如原上庸太守申耽,在投降后不仅继续担任上庸太守,其弟申仪,也被刘备封为西城太守。

先主加耽征北将军,领上庸太守员乡侯如故,以耽弟仪为建信将军、西城太守。---《三国志》

刘备这么做,是想通过时间来逐步消化上庸的当地土著势力,而刘封与孟达驻守上庸,作用就是看着这些人不让他们反叛。

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刘封和孟达带兵离开上庸而去帮助关羽,必然就会给有心之人以可乘之机,到时候万一上庸在他们离开后又丢了,那罪过就大了。

况且,根据申耽、申仪这哥俩在之后的表现来看,此二人绝不是那种安分守己之人,完全有可能刘封前脚刚走,后脚他们就叛变。

正是鉴于这种情况,当时刘封和孟达才拒绝了关羽。

此外,当时不管是谁,都没有想到孙权一方会突然“背刺”队友,更没有想到他们会杀了关羽,这也是刘封孟达没去救援的原因之一。

毕竟不管怎么说,当时蜀汉和孙吴还是盟友关系,双方的共同敌人是曹操,因此蜀汉上下根本不会想到孙权会来这么一出。

所以,刘封和孟达才会以上庸为重,如果他们知道关羽会败会被擒杀,相信他们有大概率会丢下上庸前去救援的,毕竟他们也知道,关羽和上庸想必,还是关羽在刘备心中的地位高一些。

但历史没有如果,正是在没有人会想到的情况下,孙权来了一出背刺,导致关羽迅速崩盘,并在当年十月末向麦城突围,此时距离关羽要求刘封孟达前来相助,仅过去两个月左右而已。

且不说在当时通讯落后的情况下,刘封孟达知不知道关羽此时的状况,就算他们知道,能不能第一时间赶到是一回事,会不会在在东吴军的眼皮子底下救出关羽,又是另一回事。

毕竟按照时间来看的话,就算当时他们知道关羽的状况,且在第一时间发兵,但赶到关羽之处总得需要一定时间,而他们二人当时手里的兵力其实并不多,孟达手下大约有四千左右(后孟达投降曹魏时带走了四千部曲),刘封手里估计也就是几千,二人加一起也不到一万。

指望用这点兵力去击败东吴军而救出关羽,估计不太可能。

所以,上述这些情况,作为刘备也不是不清楚,因此在关羽死后,刘备确实恼怒刘封没有救援关羽,但仅仅是“恨之”,并没有将其杀掉。

而真正导致刘封死的原因,是上庸的丢失和诸葛亮的一句话。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孟达修书给刘备后率四千部曲投降曹魏,之所以投降,一来是他深受刘封欺凌,比如刘封曾抢了他的鼓乐队。

二来,孟达也知道,因为关羽的死导致刘备对他和刘封十分恼火,如今他又深受刘封欺凌,思来想去,他就担心自己将来在蜀汉这里未必会有好结果,所以干脆向曹魏投诚。

而随着孟达的投降,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先是孟达协同徐晃一起来进攻上庸,导致刘封不敌,此外申耽、申仪这哥俩一看刘封就要顶不住,当即反叛,最终导致刘封战败,上庸丢失。

上庸的丢失,对于刘备来讲,是一个原本可以避免的事情,但如今却发生了,而主要的责任人便是刘封,这就让刘备对其更为不满。

而到了这个时候,刘备依旧并没有最终决定要杀了刘封,但诸葛亮的一句话让他下定了这个决心。

诸葛亮说什么了呢?

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三国志》

这话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诸葛亮担心刘封性格过于刚猛,等到将来刘备“易世”(即去世)之后,怕是没人能镇住住他。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刘封原本是刘备在尚无子嗣时所收的义子,至少在刘禅没有出生前,刘备是拿刘封当继承人培养的。

但没想到的是,年近五十的刘备居然生了个大胖小子,尽管这个大胖小子看上去不太机灵的样子,但终归是亲儿子。

而既然有了亲儿子,那么未来铁定要把基业交给他,但在这种情况下,刘封的位置就尴尬了。

认命他又不甘心,不认命却别无他法,尤其是刘禅的能力一般,再加上继承人资格的得而复失,无疑会让刘封成为一个巨大的隐患。

并且,当时的刘备已经垂垂老矣,他不得不慎重地考虑该问题,如果将来自己不在了,整个蜀汉还有谁能镇得住刘封?

答案是没有,因此如果刘封到时候有什么异心的话,将会给蜀汉带来巨大的灾难。

所以,鉴于这种考虑,刘备认可了诸葛亮的说法,最终下令将刘封赐死,而刘封在临死前说了一句,“悔不听孟子度之言”(即没有听从孟达劝他投降曹魏)的话,更加证实了如果他不死,未来真的有可能会反叛蜀汉。

归根结底,刘封的死核心的原因还是他是个不稳定因素,而他丢失上庸以及不救援关羽,则是他最终被赐死的催化剂,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谁叫他不是亲儿子呢?至于马超,他和关羽的死并无关系,刘备自然就没有杀他的理由。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大流士国王贝希斯顿碑文讲了什么... 和罗塞塔石碑齐名,在破译楔形文字过程中立功的,刻在悬崖峭壁上的贝希斯顿碑文用三种语言书写了相同的文字...
诸葛亮的三次重大失策:真的人性... 诸葛亮被神化,但真实历史中他犯下识人不清、用人不当、执着北伐等错误致蜀汉衰败。其完美形象背后隐藏矛盾...
原创 《... 予方聊生活 1901年,意大利人迪马克来到中国,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用运河专家的身份做掩护,实则...
原创 黄... 最能够见证过去那些辉煌文明和历史的,莫过于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了,而在山西省永济市附近,就有一处著名的名...
原创 为... 读史使人明智,如今我们熟识的故事大多来源于古籍或者出版作品。 但是我们忘记了,在君主集权的社会,官方...
历史文化遗址保护丨学习《云浮市... 历史文化遗址承载着一座城市独特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保护历史文化遗址...
原创 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奠定了现在国际局势的格局。现在的联合国五常基本都是在二战中做出了极大牺牲和贡献的国家。...
原创 《... 在《琅琊榜》中,出现了很多权倾朝野的名门望族。其中大多数家族都是一时的兴旺,如黄粱一梦、转瞬即逝。 ...
历史的悲剧重演!杜特尔特还能活... 李光满冰点时评1334 3月8日,国际刑事法院发出对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的逮捕令,杜特尔特明知有被逮...
原创 为... 楚汉相争后,刘邦正式称帝,因曾被项羽封为汉王,便以“汉”为国号,后世人们称之为汉朝,汉高帝刘邦建立西...
【一说春秋】齐国十五世家之晏氏... 二十八年,齐环去世,他的儿子齐光即位。 二年,晋国大夫栾盈政争失败,流亡楚国。晋国随即组织商任之会,...
原创 为... 权谋?为什么看不懂?因为以普通人的情商和智商还玩不了政治游戏!政治游戏我们想象中最的复杂,可以说超越...
原创 不... 打败他的不是敌人而是命运,如果你觉得命运不公,不妨看看他的故事。 他的爷爷是秦国大将,和王翦一起揍...
原创 人... 一六一八年四月十三。明朝与后金爆发了第一场交锋——抚顺战役。 这一天开始,后金彻底“不鸟”明朝,正式...
原创 两... 一、邓遐 邓遐河南淮阳人,勇力绝人,气盖当世,时人譬之西汉樊哙,号东晋第一猛将。为桓温参军,历冠军将...
原创 三... 三国时期蜀汉起步最晚,但也成长得最快,先从赤壁之战后拿下荆州,随后继续结盟并麻痹东吴,等东吴战略中心...
原创 明... 只有中国崛起变得更强大,小国才能更安全,世界才能更安全。 这不是小编我胡编乱造的话,来哄爱国人士的欢...
巫鸿丨青铜与权力 毛公鼎 青铜 西周晚期 高53.8厘米 传出土于陕西岐山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来源 l 上海书画出版...
AI幻觉:为什么你的智能助手会... “你家的AI助手撒过谎吗?” 最近,一位网友用某AI工具查询“鲁迅和莫言谁先得诺贝尔奖”,结果AI一...
原创 毁... 在西汉的历史长河中,汉景帝刘启占据着极为关键的位置。他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与变革性,在位期间经历了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