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福建出天子,三山做战场”,刘伯温的这个预言,后来应验了吗?
迪丽瓦拉
2025-08-28 06:33:54
0

#头条群星8月榜#

说起刘基这个人物,可能有些人不认识,但一说他的字“伯温”,很多人就熟悉了,他就是当年帮助朱元璋打天下的刘伯温。

民间有句谚语“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与诸葛亮一样,刘基在许多传说中被神话成了一位先知先觉、料事如神的预言家,而在他的诸多预测中,“福建出天子,三山做战场”就是其中一则,那么,后来这个预言成真了吗?

七行俱下、过目不忘的奇才

刘伯温出生在一个世家大族,他们家是南宋抗金名将刘光世的后人,所以,出生在这样一个有势力、有影响力的家庭,他从小就有条件读书。

而刘伯温也确实聪颖过人,据史料记载,他可以“七行俱下”,意思是说打开书页,一次可以看七行的字。

除了高于常人的阅读速度,他还有过目不忘的本事。

刘伯温15岁的时候,进入府学,他的老师教《春秋》。我们知道《春秋》乃孔子之著作,内容晦涩难懂,但刘伯温看过两遍之后,就能背出来,而且还能凭自己的意思解读,发前人之所未发,这不由得让老师称他为奇才。

老师就曾对他的父亲说,刘伯温今后必能光耀门楣。

不过,就算刘伯温有再强的阅读能力,那也仅限于学知识的层面,他后来那些堪称神人的本事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于是,就有传说了,说刘伯温年轻的时候,喜欢去青田山里面读书,有一次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山洞。他就好奇走进去看,结果走着走着,看到一个石匣子,他打开这个石匣子,里边有一本书,这本书就是传说中的《天书》。

刘伯温得到这部书后,又逐渐读懂了其中的奥秘,后来自然也就成了一位神人。

这个故事现在听起来很荒谬,但那时候有很多百姓都相信,连朱元璋也信,一直到刘伯温去世之后,他还派人上他们家要这本书,可是哪来的天书啊,没有啊!

显然,大家都认为,刘伯温正是因为读懂了这部天书,故而比别人都了不起,他的本事是上天赐予的。

未卜先知的战场神算子

抛开神话故事不谈,刘伯温确实能够在战场上未卜先知,首先体现在对战争趋势的判断。

朱元璋起义时的最强劲敌叫陈友谅,当时他的势力十分嚣张,他在长江上的这些战舰名声都很可怕,什么“塞断江”、“撞倒山”,都用这样的名字,可见其气势之汹涌。

数以百计的战船,顺流而下,在陈友谅攻打太平时,压根就不用攻城,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船实在太大了,往江边一靠,船尾就跟城墙一样平了,于是他的士兵就从船上直接杀进城内。

所以,当陈友谅的军队拿下太平,直奔应天而来的时候,朱元璋手下的将领有些人就主张投降或者逃跑,而刘伯温则是张目不语,朱元璋注意到了,就把他请到内室来密谈。

刘伯温愤愤不平地说:“为何敌军强大就要投降?如此胆小怎能成大事?该把那些想投降和逃跑的人都斩了!”

朱元璋就问:“莫非你有好的计策?”

刘伯温说:“我们只有一条路,设伏龙江。”

刘伯温告诉朱元璋,他手下的那个都水营田使康茂才,跟陈友谅原来是好朋友,毕竟大家都是农民起义军,过去的关系很好,所以不如通过康茂才骗陈友谅说自己想要为其效力,让二人在龙江湾碰面。

果然,头脑简单的陈友谅收到信后,带着部队来到龙江湾,结果朱元璋的军队一瞬间是黄旗招展、千军万马、伏兵四起,陈友谅大败而归。

这场龙江之战陈友谅败得很惨,成了朱元璋和陈友谅二人对峙的转折点。本来,他们之间的战争,朱元璋属于被动挨打的角色,总是陈友谅来打他,但从这场战役过后,双方的军事力量一下就变得旗鼓相当,可以说朱元璋从此彻底翻身。

而刘伯温不仅能够掌握战争的趋势,还能对战场上的危险未卜先知。

后来,安丰有难,朱元璋决定亲自前往驰援,当时刘伯温阻止朱元璋,说:“如果你去救安丰,陈友谅很可能趁机攻打洪都。”

朱元璋不听,之后陈友谅果然发兵围攻洪都,朱元璋只好赶紧率领大军救援洪都,在路上,朱元璋后悔地说:“不听伯温之言,差一点就要痛失全局啊!”

最终,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这场战争现在回过头来看,可谓朱元璋成就帝业的关键一战,而他也差点丧命。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朱元璋坐在湖船上督战,刘伯温随侍在侧。刘伯温仿佛突然想到了什么,对朱元璋说:“坐在这里不安全,赶紧换到别的船!”

于是他们就换去另外一艘船,结果没过多久,真的有一颗炮弹飞过来,正好砸中原本朱元璋坐的那艘船。所以,如果没有刘伯温的“神预言”,他和朱元璋估计早就被炮弹砸中,葬身湖底了。

除了战场上的事,刘伯温还能预测人的命数发展。

当时,韩山童之子韩林儿自称是宋朝皇族后代,起义的群雄都遥奉他为首领,他们在中书省特别设了一个座位,过年的时候大家都来遥拜之,即对他行礼。可是,在所有人一起拜的过程中,唯独刘伯温不拜,他说:“这韩林儿不过是一个牧童,为何要把他当精神领袖去拜?”

他为此事后来还特别去见了朱元璋,告诉他天命之所在,是印在你朱元璋的身上,故而今后不必过于敬重韩林儿。

福建出天子,三山做战场

其实,刘伯温的“神”,可能还真不是他运气好,或者说猜出来的,而是算出来的。史料中记载,刘伯温懂得象纬、术数之学。象纬,就是看天象;术数,即占卜、算命。

我们知道,朱元璋是草根出身,是通过起义造反得的天下,因此,如果想让天下人都信服,就要告诉他们自己是天命所为,而刘伯温恰巧会观天象和占卜,所以刘伯温看准了谁,那就几乎相当于老天爷看准了谁。

也正是因为刘伯温的这个本事,再加上以前他在战场上的神机妙算,使他成为朱元璋建立大明后最宠信的大臣。

有一回,朱元璋就请刘伯温来为国家算一卦,推测明朝将来的运势。刘伯温沉思之后说出一句“福建出天子,三山做战场”。

此时,朱元璋已定都南京,那么天子为何不出在南京而是福建呢?

刘伯温的言下之意,就是以后福建地区会有一个人也走上朱元璋当年的老路,起兵造反,最后称帝,而三山则是他的战场。

朱元璋听了这个预言后,对福建地区多了几分关注,好在他在位期间当地并未发生什么叛乱,后世也认为刘伯温只是随口一猜。

预言是否成真?

有意思的是,直到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朱厚熜统治时,刘伯温之前的预言似乎应验了。

朱厚熜即位初期绝对能算一位好皇帝,他整顿朝纲、减轻赋役,史称“嘉靖新政”,但后来,他居然对道教走火入魔,大兴土木、建宫修仙,不论大事小事皆请于神,更要命的是,他还重用严嵩。

要知道这严嵩可是《明史》中的六大奸臣之一,所以在他的专权乱政之下,朝廷的腐败程度可想而知。

其中最大的受害者,非百姓莫属,一时间,整个国家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而等百姓们被压迫久了,他们也会像明太祖朱元璋当年那样,走上反叛造反之路。

比如,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在广东饶平的乌石村,就发生了一场震动赣、粤、闽交界的起义,这场起义直接导致潮州府设立了两个新县。

同年,乌石村有一个叫张琏的人,因盗取官银被抓,他想着与其坐牢,不如干脆造反,于是在家乡杀死了族长,投奔了郑八、萧晚的起义队伍。

但张琏不甘于底层而另有野心,刚好两年后郑八过世,队伍急需一位首领。张琏想了个法子,他拿石头刻了一块石玺,上面写着“飞龙传国之宝”,然后丢入池水中。

至于为什么是石玺而不是玉玺,毕竟老百姓家中都没有玉。

随后,张琏谎称是从汹涌之水得到了这块石玺,他召集众人一起来看,众人大惊:“此帝王符也!”于是歃血推荐张琏为长,张琏就这样由亡命之徒成了起义领袖。

于是,在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四月,张琏自称皇帝,号“飞龙人主”,同时定国号“飞龙”、年号“造历”,并设置王侯、丞相等诸官。

称帝后,他们把张巷田建成“黄屋朱城”来作为宫殿大寨,周围环列小寨数百,义军达到了十万余人。

张琏的势力肆意掠夺福建的长汀、漳州,以及江西宁都、瑞金等地,兵及周边各县,而飞龙国的实力亦不可小觑。

当时,提督军务兼福建巡抚的游震得下达命令,让担任指挥的王豪率领三个卫所的军队,还有福州通判彭登瀛率领的乡兵前去攻打张琏,结果吃了败仗,通判彭登瀛便将败仗的责任归罪于指挥王豪。

游震得于是杖罚王豪,又斩了其队长以下的4个人的头颅,此时的三卫军肯定不服:明明乡兵也参战了,凭什么又打他们的指挥,又砍他们的人!

所以,等到福建副使汪道昆来了,三卫军见到他后便立马大闹,杀了彭登瀛所属的几个乡兵,又聚集在城南,请求杀了彭登瀛才肯散去。

之后,由于官军无法剿灭张琏的起义军,明廷便调遣地方土司的狼兵前往进剿,但作战皆不利,一时间,明世宗朱厚熜对此十分忧虑。

这时候,总制南直隶、浙江、福建等处军务的胡宗宪突然上书,表示自己因为中风希望辞职还乡,对明世宗来说可谓雪上加霜,故而,原定于3月16日的进军计划改为了4月20日。

明廷从地方土司手中征调了11万狼兵,广东巡抚张臬平、江伯等人又调集了三省官兵7.6万人,明世宗召见尚书杨博谈论剿匪一事,杨博奏请都督刘显、参将俞大猷前往指挥。

很显然,明廷打算通过此战,一举剿灭张琏有着10万余兵力的飞龙国。

4月21日,军队到达目的地后,俞大猷等人进行战前分析,他们认为飞龙国的林赞没有谋划,而且胆子还小,于是决定首先出兵南进。

果不其然,林赞因为害怕而当场投降。林赞投降后,罗袍、杨舜亦被剿灭。俞大猷认为此时正是剿灭贼匪的大好时机,便连夜催促军队攻打萧晚所部。萧晚根本没想到官兵会这么快来,他惶恐得不知所措,最终被灭。

就这样,俞大猷一路高歌猛进,在消灭张琏主要兵力后,一举前往他的大本营乌石。俞军逼近城栅,火烧周边寨堡,张琏部下顿时陷入混乱,官兵继续穷追不舍,最后,张琏全军覆没,而他本人则带着余部逃到了三佛齐岛(今苏门答腊),做起了“土皇帝”。

张琏逃亡后,林朝曦也被捕牺牲,就这样,在嘉靖四十一年的十月,这场历时四年的起义终于结束。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刘伯温当年的预言“福建出天子,三山做战场”,前半句可以说是相当准了。

虽说张琏起义于广东乌石村,但后来其势力范围的确占据了福建,还自称“飞龙”皇帝,改了国号和年号。而且,正如前面所述,张琏的飞龙国并非小打小闹,一直让明世宗头疼不已。

至于后半句的“三山做战场”,是不是正对应着三佛齐岛呢?毕竟张琏逃亡后,以三佛齐岛为根据地,坐了土皇帝也是乐得逍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苏... 苏联是和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在冷战期间两国互不相让,险些造成了核武器级别的第三次世界大战。199...
有文化的吉林市(十五)夫余国迁... 汉、魏时期、是夫余比较强盛的时代。西晋以后,夫余频遭邻近各族的侵袭、国势开始衰落。夫余历史上最后一次...
原创 东... 接着说那些喜欢贬低建国后的东北,而吹捧建国前的东北富强发达的 历史事实是东北在建国前和建国后就是地狱...
原创 明... “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段话很多人都听过。这段话讲的是明朝的历史,主要...
原创 涨...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把在北京打工的外地人员称为“北漂”。但是殊不知这座承载千年历史的北京城竟然也是“漂来...
原创 领... 时至今日,在很多美洲国家内仍能听到“离天堂太远,离美国太近”的说法。这样的说法不是瞎编滥造,而是美洲...
原创 聊... 其实历史上的曹叡,是一个被严重低估了的皇帝。 一是因为曹叡在位的时间,并不算太长。二是因为曹叡在位...
这些古代的“纪检干部”有多刚 “ 在历史上,江西泰和走出了47名监察御史和按察使。他们监督国家法律、法令的执行,维护国家利益,为民...
原创 欧... 在公元7世纪,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在南北之间架设起高速通道,留下了“弊在当代,功在千秋”的评价。 利...
原创 朱... 朱棣能文能武,朱元璋为何不传位给他?你可能忽略了这两点。 朱棣能文能武,朱元璋为何不传位给他?你可能...
原创 李... 公元626年7月2日,长安城晨雾未散,玄武门前刀光剑影。这场持续不到半日的政变,却在史书上留下无数疑...
原创 原... 引言:蒙古族人骁勇善战,朱元璋最后能开创明朝276年的基业,也是历经千难万险,没有背景,没有权势,以...
原创 同... 前言 你有没有想过,天底下最危险的职业,恐怕是"傀儡皇帝"?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曹魏40年崩塌,东...
原创 古... 从古至今我国对于死者的入葬事宜都是非常谨慎的,而古代和现代相比规矩要更多,在古代人们离世之后需要按照...
原创 苏... 宋朝文坛巨匠苏轼,可以说是古代交友最多的文人了,他不仅交朋友很广,而且还很复杂。既有朝中官员、文人墨...
原创 步... 作者:青灯 三国出枭雄,孙权、曹操、刘备三分天下。都是当时的翘楚,历史对于他们都是难分伯仲。 三个...
原创 原... 该如何对元朝进行评价,从哪一方面去了解它的历史,一直以来历史学家都对这个神秘的朝代解释较少,再到我们...
原创 公... 前言 公元641年,藏地天才少年松赞干布亲眼目睹十余天前还傲视天下的吐蕃大军,在一个深夜被唐军区区...
浓缩千年赣鄱文化的江西古建筑 “档案江西”音频展播 浓缩千年赣鄱文化的江西古建筑 散落在江西各地的历朝历代的建筑,犹如一部凝固的赣...
原创 朱... 引言 首先,朱元璋的高明之处在于对自己有非常明确的定位,分清了主要对手和次要对手。反观李自成进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