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唐十六杰是出自罗贯中的小说《残唐五代史演义》,主要故事是黄巢起义到赵匡胤建国期间的政治风云,涌现出了诸多英雄好汉。
其中最有名的便就是这十六杰,人物与真实历史稍有出入。那么这些角色是否全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他们在小说中的死亡,又与真实的历史有什么区别?
首先是四个小说虚构的人物,历史没有原型,大多数都是服务于李存孝的人物形象。
第一个虚构的人物是杨衮,他也是杨家将的头位人物,是杨继业的父亲,原型是参照的杨弘信。
杨衮武功高强,师出神秘的神枪手夏书奇,这也是杨家枪的起源。学成之后,杨衮羡慕李存孝得到皇帝赐予的天下横勇无敌金牌,便前去挑战。
杨衮初次登场,就击败了十三太保中的老大、老四和老七,败在了李存孝手中。
没多久,杨衮开始挑战战力第二的枪王王彦章,上演了一出五龙二虎斗枪王,通过车轮战、群殴比拼体力才将王彦章逼入绝境。
五龙分别是李存勖、李嗣源、石敬塘、刘知远、郭威,二虎则是杨衮和高行周,七个打一个,实在是不讲武德。
杨衮因此战彻底成名,自立火山王,打败过辽太宗,和赵匡胤也有着铜锤换玉带的美名,幸得在这狼烟四起的五代十国善终。
至于接下来那几位虚构的历史人物就比较惨了,全部被李存孝当作成名经验给刷了,这其中有孟绝海、邓天王和王彦竜。
孟绝海和邓天王都是黄巢的结拜兄弟,两个人有些对标关羽和赵云,孟绝海甚至仿造了青龙偃月刀和赤兔。
孟绝海在与李存孝的对战中,被李存孝生擒,并且李存孝逆天的用身体把孟绝海给夹死,死得非常憋屈。
邓天王相比就体面点,两次挑战李存孝,被李存孝几招就给打败了,第二次也被李存孝生擒,斩首示众。
而最憋屈的当属王彦竜,他老哥是仅次于李存孝的天下第二,自然实力也不差,击杀六大太保,本应该前途无限。
结果被李存孝所谓的显灵,给活活吓死,实在是惋惜。
在小说中,被李存孝战死的还有一个人,不同的是,这个人是真实历史人物,即庞师古。
庞师古是朱温的手下,一直跟随在朱温身边,在朱温起兵后,开始展现实力。
庞师古鲜有败绩,算是百战百胜,先后打败朱瑄和朱瑾,攻破滁州、陈州和高邮等地,还曾活捉朱瑄,是朱温非常喜爱的将领。
但是庞师古非常的愚忠,常言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庞师古则非常听从朱温的指令,朱温不下旨,绝不妄自行动。
这导致庞师古唯一一次因为过于相信朱温的命令,所以导致被吴军在清口水淹大军,战死沙场。
不过想到朱温的暴戾嗜杀,也许庞师古非常听从朱温命令,只是为了保命。
而在小说中,庞师古也是因为要保护朱温,在与李存孝的战斗中,因敌不过,最终殒命。
那么李存孝战力超群,其死因是否修改?
李存孝作为战力榜第一,其结局本应该是轰轰烈烈的战死,而无论是在历史还是在小说中,李存孝的结局并非如此壮烈。
李存孝是李克用的义子,十三太保中最小,也是最厉害的那个。
李存孝跟着李克用平定黄巢起义,夺取了幽州,尤其是夺取潞州之战中,李存孝是立头功的。
可是,李克用不知出于何种原因,一直都是秉承着好用就往死里用的原则,只让驴干活,不给驴吃食,尽管李克用战功累累,却很少升迁。
李克用的这种刻意针对让李存孝非常不满,加上李存信的污蔑和挑拨离间,李存孝很快就在被逼无奈之下跳反了。
李存孝是有勇无谋的,直到他起兵造反之后,遭到早就承诺作内应的李存信镇压才知道中计,李存孝就这样被陷害遭到车裂而亡。
小说中对于李存孝的死没有进行过多改编,只是强化了一下李存孝的体质,变成了五马分尸不起作用,改用五牛分尸。
残唐十六杰中的魁首,就这样死于权力斗争。
小说中死因没有修改的还有史敬思、周德威、刘知远和朱温。
史敬思是李克用的十一太保,被称为白袍史敬思。史敬思还没有加入李克用的时候,就已经是朝廷的安庆都督,属于正规军,凭借战功坐上都督之位的。
李克用入关后,史敬思便开始跟随李克用,打败黄巢。在回朝途中,李克用与朱温起了第一次冲突。
朱温非常狠毒,当机立断,决定斩草除根,在款待李克用,趁其放松警惕的时候,发兵围攻驿站。
而史敬思为了保护李克用,将他送到汴桥,便留下断后,最终战死,保住了李克用的性命。
周德威初跟随李克用驻守边境,是铁林军使,后跟随李存勖,多次大败前来讨伐晋国的朱温,援救李嗣源,官职一路高升。
在李克用离世后,继续效忠晋国,跟随李存勖,在李存勖政权不稳的时候,带领重兵赶到,独自进城给李克用奔丧,帮助李存勖立下君威。
其后,周德威又在柏乡之战中,全歼梁军,俘获将近三百名将校,同时出兵幽州,剿灭了刘守光在幽州称帝建立的燕国,活捉刘守光。
在胡柳陂之战中,周德威未能劝解李存勖执意进攻梁军,导致周德威还在率领辎重部队行军的时候,遭遇王彦章,晋军兵荒马乱,造成踩踏事件,周德威死于混战。
在小说中,是遭遇埋伏战死。
刘知远是后汉的开国皇帝,曾经援救割让燕云十六州的石敬瑭,帮助石敬瑭建立了后晋,负责统领晋军。
后来契丹与后晋决裂,石敬瑭没有出兵援助后晋,反而与契丹言和,并且也不久之后独自称帝,逐渐收取藩镇势力,南征北战。
因为爱子的去世,刘知远一病不起,暴病而亡。
至于朱温,那就非常丢人了。朱温起于黄巢起义,但是很快就跳水黄巢,调转枪口,对准黄巢发动猛烈进攻。
朱温先后获得了河北三镇的控制权,势力逐渐做大,开始与李克用、李茂贞三分天下,并且挟天子以令诸侯,上演三国演义曹操的戏码。
而这种当幕后主使的日子实在无聊,便虐杀了唐昭宗,在宫中肆意杀害宦官和大臣,又在不久后,毒杀了唐哀帝,制造了一出“禅让”的戏份,成功称帝。
朱温荒淫无道,连自己的儿媳妇都不放过,而亲儿子和义子也不知羞耻的通过进献妻子,想要让朱温立太子。
朱温在枕边风的影响下,要将江山交给义子,引发了朱友珪的怨恨,在朱温想要将玉玺交给义子的时候,便发动宫变,将朱温杀害,一代暴君下线,窝囊至死。
除了死因没有变动的,残唐十六杰里还有六个人是完全不同的结局。
小说中进行改动结局的有黄巢、王彦章、高思继、葛从周、张归霸和李嗣源。
作为农民起义的重要人物,黄巢的形象甚至却在小说中发生了改变,本应该是挥刀三天,砍不尽长安一条街的冲天大将军,却变成了黄河两岸皆骸骨,敲骨生吞活人的食人魔。
黄巢没有通过科举考试的原因,也变成了比较嘲讽的面目丑陋。黄巢跟随王仙芝起义,到最后建立大齐,一路高歌。
但是因为朱温的背叛,以及李克用等人的围攻,兵力衰疲,逐渐走向颓势。黄巢被迫逃到了狼虎谷,死因也和李自成一样成谜。
有的是说黄巢是战死,有的说是自杀,有的则说是被外甥杀死,小说给了一个自刎乌江般的魄力,选择让黄巢战败自尽。
不过不如和李自成以及朱允炆去当和尚。
接下来是天下第二的枪王王彦章,王彦章真实的死因是被李克用进行斩首示众,小说则是黄巢同款自刎。
王彦章年少就跟随朱全忠四处征讨,从平平无名的士兵,凭借累累战功,最终被封为开国候。
然而因为王彦争性格强硬,对于朝中弄权的大臣非常鄙视,遭到群臣的口诛笔伐和陷害,一直不被重用。
直到唐军再次威胁到这些群臣生命安全的时候,王彦章再次被启用征讨,通过断桥的方式,一举攻破南城。
等到唐军大举进攻梁国的时候,王彦章百战百胜的神话被打破,被李克用俘虏,李克用非常爱才,所以想收复王彦章,遭到其激烈反抗。
最终,王彦章被李克用忍痛斩首。
高思继是李克用的将领,在讨伐了李匡俦后,因为李克用非常忌惮高思继的军权,就选择将高思继诛杀,在小说中,高思继是被王彦章杀死的。
葛从周是黄巢的手下,但是在黄巢失败后,就选择归降了朱温,毕竟朱温本身也是黄巢起义的叛徒,所以非常重用葛从周。
葛从周为了表示感谢多次救朱温,甚至身上负伤多处,也拼命营救朱温,又大破朱宣、李克用等人。
依仗军功,朱温甚至准许葛从周可以不需要定期上朝,并且加太子太师,是朱温绝对的心腹。
到了朱友贞即位的时候,同样礼待葛从周,葛从周最终得到善终,在家中安享晚年。
在小说中,葛从周是战死沙场,死于高行周之手。
张归霸与葛从周的经历一样,随黄巢,败降朱温,参与对秦宗权的征讨,朱温赐予金帛良马。
后来张归霸又擒获了李克用,剿灭刘仁恭三万兵马,歼灭李嗣昭两万兵马,安详晚年,在小说中被杨衮所杀。
最后一个就是李嗣源,李克用的养子,执政初期,朝政海晏河清,但是到了晚年的时候,长期浸润在皇权中的他,开始心生猜忌,擅杀大臣,隔离儿子。
直到次子发动兵变被杀后,直接被吓死,小说是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