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时期,县长的职务堪称“高危职业”,尤其是在甘肃等地,县长的日子往往像走在悬崖边上,稍有不慎就可能卷铺盖走人,甚至消失得无影无踪。在这些地方,县长的更替频繁,特别是武都县,在38年的时间里,竟然经历了37位县长的轮换,这一数字远远超过了常人对这个岗位的预期。
在武都县,县长职位的更换速度之快,几乎可以与旋转木马上相比。以常理来讲,县长应该是为民众主持公道的地方官员,承担起地方治理与发展责任。然而,民国时期的县长,尤其是像武都县这样的地方,似乎更多是一个“临时工”的角色,无法深入地方事务的根本。每一位县长刚一上任,就得忙着筹措资金、调动军队,面对着来自各方的财政压力,这些县长根本没有多少时间安坐一方。
武都县的县长们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是财政缺口,几乎所有的资源都被用来维持军队的运作。作为一个地方县长,本应承担治理与发展的责任,但却不得不先考虑如何解决军费开支和税收问题。尤其是在动荡的岁月里,地方的财政状况常常捉襟见肘,县长们不仅要为驻军筹集经费,还得承担起其他种种财政责任。想象一下,县长刚刚坐下准备整理办公室,桌上的账本、欠条就已经堆积如山,所有的账目里,几乎每一笔都与驻军、捐税和补贴相关。县长只能苦笑,脑海中不断盘算着到底应该谁先发工资,这些复杂的账务几乎把他们压得喘不过气来。
更糟糕的是,军阀的压力常常让县长无处可逃。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位,许多县长不得不想方设法“自保”,甚至在办公桌上摆放军阀的照片,试图通过展示与军阀的关系来寻找一份“保护”。这种“自保术”看似可笑,但却往往成为许多县长的无奈之举。因为,尽管他们能通过这种方式暂时保住岗位,但随着财政压力的不断上升,许多县长依然选择离职,卸下这个沉重的担子。
此外,军阀的存在使得县长的处境愈加艰难。地方的军阀势力强大,对县长们的要求几乎没有底线。那些驻扎在地方的军队,有时不仅占领县衙,还要求县长必须在特定的时间交付军饷,否则就会动辄闹事,甚至威胁生命安全。有些县长为了逃避这一切,不得不在夜晚悄悄收拾行李,逃离自己的岗位。像这种“逃跑县长”的现象并不罕见,甚至形成了一种诡异的常态。
在这种局势下,县长的职务几乎成了一个“接力棒”,谁能顶住压力坚持下去,谁就算是幸运,而那些撑不住的则只能选择离开。即便有些县长试图改变局面,努力为民做事,但在这种极度不稳定的环境下,他们也很难实现自己的理想。长期下来,县长们逐渐认识到,他们的使命早已不是为百姓谋福祉,而是为了应付不断升高的军饷和不断变化的政治环境。为了保全自己,平安下台便成了大多数县长的最终目标。
总的来说,民国时期的县长,尤其是在像武都县这样的地方,生活在一个复杂的政治格局中,既要应对上级军阀的压力,又要处理来自地方豪绅的矛盾,甚至时刻需要顾虑自身的安全。他们的职务充满了不稳定性,常常在内外压力下不停地更替。正如武都县38年内更换了37位县长所体现的那样,这种艰难的政治生涯充满了挑战与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