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时期的众多军阀中,最具独特风格的,莫过于直系军阀。那么,为什么直系与其他军阀派系如此不同呢?首先,直系的特点在于它与其他军阀派系的基本结构差异。北洋政府分裂之后,直、皖、奉三个主要派系形成了各自的势力范围,其中奉系主要是地域派,皖系则是段祺瑞的个人派,而直系则介于两者之间,呈现出一种泛地域性的特点。
正是因为这种结构的特殊性,直系军阀并不像其他军阀那样容易受到单个人的荣辱或特定地区的得失影响。尽管如此,直系军阀的内部仍然不乏派系斗争和争权夺利的现象,尤其是在那个强调乡党关系和忠诚的年代里。今天,我们将聚焦于直系军阀,详细探讨其发展历程及其独特的军阀特点。
直系的名称来源于其主要成员大多数来自直隶地区,即今天的河北省和京津一带。然而,与奉系、晋系、川系等军阀不同,直系的用人和招募并不拘泥于本地人,许多重要人物,如核心人物吴佩孚、孙传芳、王占元以及后期从皖系转投的靳云鹏,实际上都来自山东。因此,直系在其高层中有着较高的“外地人”比例,这是其他地方派系军阀所少见的特点。
与皖系的最大区别在于,直系的存在并非完全依赖于某一个人的个人魅力或影响力。例如,冯国璋去世后,曹坤继位,曹坤失势后,又由吴佩孚和孙传芳接过了大旗。因此,直系不像皖系那样,一旦领袖如段祺瑞失势,整个集团就随之瓦解。正如李云龙所言,部队的气质往往来源于首任指挥官的性格,而冯国璋作为直系的创始人,正是为直系军阀奠定了这种稳定且独立的基调。
冯国璋,直隶人,生于河北沧州的河间市。他出生在一个曾经殷实却后来衰落的家庭,少年时期并未继续读书,而是通过亲戚的介绍进入天津,投身淮军。在那个时期,淮军的主要人员大多来自安徽,但李鸿章于1870年被调任直隶总督后,淮军开始招募直隶籍的士兵。因此,冯国璋与许多直隶人一同投身淮军,而这一经历为直系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冯国璋当时进入的是淮军名将聂士成的部队,这支部队除了直隶人外,还有山东人,吴佩孚便是其中一员。冯国璋与这些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为他日后建立直系奠定了最初的人脉基础。冯国璋的经历让他意识到,尽管老乡情谊重要,但用人不必局限于同乡。
冯国璋最初的军旅生涯因其知识背景而受到上级的青睐,他不仅在军队中深得赏识,还曾在李鸿章主持下的天津武备学堂学习,并与皖系的段祺瑞同班,只不过冯国璋主修的是步兵科,而段祺瑞则是炮兵科。冯国璋还在这段期间回乡考取了秀才,体现了他对于自我提升的重视。
这段经历对冯国璋的个性塑造深远影响,他逐渐形成了一个思想:军队必须容纳不同地区的人才,而不仅仅依赖家乡的士兵。毕业后,冯国璋先在武备学堂任教,随后回到聂士成的军队,随军赴朝鲜作战。虽然当时的武备学堂原本为淮军培养军官,但毕业生并非都能在淮军任职,只有袁世凯的新军和聂士成的武毅军能够使用这些人才。聂士成去世后,武备学堂的毕业生便归属于袁世凯,冯国璋也因此成为了袁世凯的核心将领之一。
冯国璋与袁世凯的关系深厚,他曾为袁世凯创建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并在其中担任重要职务。北洋速成武备学堂的招生政策规定,学员中至少六成需来自直隶,这一背景为冯国璋日后建立直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冯国璋的统治下,直系的主要力量来自直隶,但他并不排斥外地人,甚至鼓励不同地方的人才加入。
辛亥革命后,冯国璋被任命为直隶都督,他的幕僚中主要由直隶籍的官员组成,但也有来自其他地区的人选。冯国璋十分关心其他地方人仕的权益,甚至曾为贵州人胡嗣瑗等三位外籍官员辩护,尽管遭到了直隶籍官员的攻击。这一举动显示出冯国璋的包容性和广泛的人脉资源。
1913年,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冯国璋受命镇压,并在攻占南京后被任命为江苏督军。冯国璋从此开始在长江地区发展直系的势力,并与英美国家建立了紧密的联系。由于历史上的一系列贸易协议和割让,直系与英美的利益紧密相连,而冯国璋与日本的关系则较为疏远,甚至对日本陆军的毕业生充满不信任。
尽管直系与旧军阀的很多特质相似,但冯国璋的死却为直系的衰落埋下了伏笔。冯国璋死后,直系的一支部队在关键时刻倒向了皖系,这一倒戈行动深刻影响了直皖战争的走向。直系虽然不如其他军阀那样具有明显的乡党情结,但正是在这种较为松散的结构下,它最终通过乡党关系取得了军阀混战时期的第一场胜利。
直系的历史发展充满了战争与政治斗争,纵使它在许多方面与旧军阀有所不同,但它最终也未能避免衰败的命运。关于直系在这些战争中的表现,以及最终走向灭亡的原因,我们将在下期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