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字,阅读时间约为分钟明朝是我国封建历史上比较独特的朝代,也出现了许多具有传奇色彩的皇帝。比如开国皇帝朱元璋,他幼时出身贫寒,做过乞丐当过和尚,但仍然能凭借自己的个人魅力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政权。
比如三十几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因为立储一事与内阁相抗衡,以辍朝来表达自己内心不满,不过万历年间依然出现了“万历中兴”的局面;比如明朝最后一位崇祯皇帝,他决心清扫宦官群体,重揽大权,奈何能力有限,最终自尽与煤山。
明朝的皇帝之所以能够有如此突出的个人形象,与他们的成长环境有关,更离不开当时的政治制度。明朝初期,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将中书省份为六部分别管理,六部直接对皇帝一人负责,同时能够起到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作用。与此同时,明朝的监察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加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明朝的监察管理制度在历代皇帝的完善下逐步得到强化,帮助皇权一直处于领导局面,维护封建社会末期的专制制度。同时,监察制度的落实能够让统治者有效地实施对官僚阶级的管理和控制,将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是监察管理制度也难免走不出为皇权服务的局限性,依然存在不少的弊端。
1、废除宰相制
朱元璋幼年出身贫穷,自幼吃过许多苦头,也见惯了人情冷暖,在最困难的时候他还曾沿街乞讨谋生,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与此同时,还有很多官员中饱私囊,借助权力上的便利为自己谋利。
让朱元璋一般的平民百姓的生活更加艰难。于是后来在朱元璋加入农民起义军之后,开始学习知识,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按照自己心中所想,构建起藏富于民的王朝。在朱元璋等人的不懈努力之下,元朝的统治终于被推翻。
明朝建立,朱元璋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不过当时依然保留了沿袭两千多年的宰相制度,相权与皇权相对立,朱元璋做起事来十分不便。
于是他便找机会,借助胡惟庸一案废除了宰相制度,将权力收到自己手中,形成了封建社会末期皇权至上的局面。至此,朱元璋终于有机会按照自己的设想建立起强大的王朝。
2、监察机构的职责
明朝的监察机构分为两大部分,地方和中央。中央上包括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和通政使司。朱元璋深知,元朝之所以会灭亡是因为当时的贪官污吏盛行,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一个王朝的健康发展。
如果明朝想要长久地存续下去,建立起完善有效的监察体制才是当务之急。比如都察院,就是明朝最高的监察机关,在遇到品行不端或是跋扈嚣张的官员时理应起到弹劾作用。
当国家遇到大事需要议论决策的时候也要给出相应的建议,行使决策权。同时肩负起按时考核官员能力的作用,选拔出更有才能的人,将能力有限的官员替换下来。
地方上则包括提刑按察使司、总督还有巡抚。原本总督和巡抚都是从都察院派去的官员,在当地巡查几个月没有特殊状况便能回到中央。可是随着各地流民越来越多,贪官污吏的队伍越来越庞大,所以总督、巡抚便成了当地常设职务了。
1、提高行政效率
在明朝建立初期,内部农民起义尚未根除,大家讨论的重点都放到了如何壮大军事实力上,任何决策都是为了尽快掌握更多地区的政权。
然而随着明朝建立,外敌被扫清,统治阶级关注的重点逐渐有所转移,他们开始关注如何休养生息,提高生产力,保障民生。
如此一来,在观念的转变过程中,难免会影响到某些人的话语权,官员的地位起起伏伏,矛盾也在悄然而生。监察制度的完善就能起到承接的作用,在限制旧势力权力的同时稳定内部局面,帮助各项政策顺利展,提高行政效率。
2、党争不断
到了明朝中后期宦官阶级崛起,与文官集团相抗衡。监察体系中的文官受到宦官打压,双方将更多的资源消耗在了内斗当中。而且还有很多监察官员在利益面前俯首称臣,甘愿与权贵相勾结,污染朝廷的风气,扰乱社会秩序,这些都是监察制度下难以避免的问题。
明朝的监察制度在借鉴前朝经验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形成了符合明朝实际情况的监察体制,最终帮助明朝在初期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局面,有助于推动初期明朝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但是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具有两面性的,监察制度的弊端在于没有摆脱皇权,依旧是为皇权而服务地,受到了封建社会末期专制制度的影响,自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