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多个京城的设立并非新鲜事,封建王朝往往会将不同地区设置为京城,以便加强对国家的管理和防卫。比如,汉朝和唐朝就有著名的“两京”制度:西京长安、东京洛阳。北宋时期,朝廷更进一步,设立了四个京城:西京洛阳、东京开封、南京商丘和北京大名府。虽然这些朝代设立了多个京城,但朝廷的核心管理团队始终只有一套。唯独明朝在这方面有所不同,它不仅设立了南北两个京城,而且在南京也设立了一个功能齐全的行政团队,包括六部,几乎与北京的朝廷平行。
那么,问题来了:明朝南京的那套“朝廷”,究竟是起什么作用的呢?
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选择将都城设立在南京,这一决定打破了以往多数朝代定都北方的传统。南京位于长江以南,是中国古代唯一一个定都于此的大一统王朝。朱元璋原本设想,明朝的都城将永久定在南京,北方的防务则由藩王负责。然而,这一设想未能持续太久。朱元璋去世后,建文帝即位,而他与燕王朱棣之间爆发了著名的靖难之役。最终,朱棣推翻了建文帝的朝廷,建立了永乐朝廷。
永乐朝廷建立后,朱棣很快意识到,南京作为都城,依然存在着建文朝廷残余势力的威胁。而且,作为历史的开创者,朱棣也决心不再依赖藩王守边,因为这种方式曾在北宋时期造成过边防的薄弱问题。因此,他决定迁都北京,把朝廷直接搬到与北元接壤的北方,以强化对边疆的控制。
但朱棣作为一位篡位者,对于朱元璋定下的制度依然不敢完全废除,为了避免一刀切,他在迁都的同时保持了南京作为副都,并赋予了南京一定的管理权力。南京的朝廷,虽然名义上仍属“中央政府”,但实际职能却有所分化。北京朝廷为主体,管辖全国各地,而南京则只负责南直隶地区,包括今天的江苏、安徽等地。南京的朝廷设置基本上模仿北京,设立了六部等行政部门。
然而,南京的六部虽然拥有行政职能,却更像是一个“养老院”。事实上,南京的六部并不具备真正的权力。虽然它们的官员和北京朝廷的官员一样,理论上都参与国家的管理,但因为南京朝廷没有皇帝和内阁,实质上它与正牌的朝廷差距很大。南京六部的官员,主要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是准备退休的老官员,另一部分则是那些在北京朝廷混得不好,尚未被免职的官员。对于这些人来说,南京成为了他们的“安乐窝”。但对于那些渴望有所作为的官员来说,南京六部的“生活”却极为枯燥,甚至是种煎熬。
然而,南京六部并非始终处于“闲置”状态。在明朝崇祯帝时期,当李自成的大军攻入北京,崇祯自杀,整个朝廷垮台时,南京的六部依然存在。此时,南京的六部官员具备了管理经验,理应接管朝廷,并且可以借此机会重建新的政权,抵御李自成的南下。事实上,南明政权并非如东晋和南宋那样脆弱——东晋建立时,西晋朝廷被匈奴灭掉;南宋建立时,北宋朝廷被金人彻底摧毁。南明理论上可以依托南京六部,凭借现有的行政力量进行有效组织。
然而,南明最终未能有效利用这一机会,其政权并没有展现出东晋的韧性,也没有像南宋那样维持长久的生命力,最终走向了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