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竟是弓马娴熟的“山东猛男”?提到孔子,你脑中是不是立刻浮现出那个穿长袍、捧竹简的文弱老头?错!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位被课本“封印”了武功的儒家圣人,到底有多能打!
一、基因优势:家族传承的“武力值”
1.父亲的“战绩”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呀,他在春秋时期的鲁国那可是“五虎将”中的一位呢。史书上有记载,他在一次战斗里,竟然能用手把城门给托起来,把被困的士兵给救出来了。就这力气要是放在现在,那绝对是个举重冠军啊!因为他是“虎父”,所以他儿子孔子很大概率就继承了老爹的那种武力基因。
2.身高两米的“巨人威慑”
《史记》中清楚地记载着:“孔子长九尺六寸”,换算下来大概2.1米呢,他走在路上就跟移动的电线杆似的!你想想一个两米高的大汉瞪你一眼,再加上他那“面如蒙倛”(相貌很刚毅)的模样估计还没等动手呢,对方的腿就先软了。
二、六艺实锤:射箭开车都是“专业级”
1.射箭界的“顶流”
孔子不仅善于射箭,还将射箭玩出了诸多花样。《礼记》里记载他在开设射箭公开课程的时候,观看的人数量众多,就如同有一堵墙那般,那场景完全能跟明星举办演唱会相比。
更了不起的是,他只射在空中飞翔的鸟,却不会射停留在那里的鸟(“弋不射宿”),要达到这样的技艺水平,没个十年的工夫是练不成的。
2.老司机中的“车神”
古代的战车那可比现在考驾照难太多啦!得一边儿操控着四匹马,一边儿还得拽着六根缰绳呢!可孔子却能轻轻松松地驾驭好。他那会儿还很有自信地说过:“要是让我在驾车和射箭里面选一个的话,我肯定选驾车!”
在他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的时候,他亲自驾着车带着大家成功从陈蔡那个地方给逃出来了,这简直就跟春秋时期的《速度与激情》似的。
三、实战经历:带弟子“打群架”的硬核圣人
1.夹谷会盟的“武力威慑”
齐鲁两国在谈判的时候,齐国打算耍些坏心眼儿,可没想到孔子提前安排士兵埋伏好了。等齐景公想要动手打人的时候,孔子立刻拔出剑来生气地顶撞回去,把齐国给吓得呀,不但服软了,还把侵占的土地给归还了。这一系列的举动,比起《三国演义》当中的诸葛亮那可是更有气势呢!
2.堕三都的“拆迁队长”
为降低贵族的影响力,孔子领着弟子们把季孙氏家的城墙给拆掉了。当遭遇叛军的反击时,他亲身去指挥作战,把那叛军打得四处逃窜。怪不得他有胆量讲“我打仗必定能胜利”,确实是个很厉害的军事指挥人才呀。
四、野史脑洞:被学问耽误的“武林盟主”?
1.子路为何服气?
弟子子路原本是混黑社会组织的头头儿,成天戴着公鸡形状的帽子,手里拎着砖头打架。有一些不太正经的史书上传说,他去挑衅孔子的时候,被孔子一下子就给制服了,从那之后他就心服口服地拜孔子为师了。
虽然没有正式的历史典籍中有记载这件事,但是想想孔子有两米高的个子,还有家传的武功,这样的情节还是挺合理的呢!
2.绝境中的“隐藏技能”
周游列国时,孔子师徒曾被困荒野七天没饭吃。弟子们饿得爬不起来,他却弹琴唱歌精神抖擞。网友调侃:这怕不是武侠小说里的“龟息大法”?当然这只是现代人的趣味联想。
五、个人观点:孔子为何“藏武”?
1.时代需要“文化偶像”
春秋乱世不缺武将,缺的是重建秩序的圣人。孔子把“射、御”纳入六艺,却更强调“以德服人”。就像他自己说的:“举国门之关?我不靠这个出名!”
2.文武双全的中华智慧
孔子通过实际行为表明:真实的强者既能够讲清道理,又能够守护住道理。他就如同一把“君子剑”,平常时候把剑收入剑鞘来修养自身,在必要之时将剑拔出制止争斗。这样刚柔相互结合的精神,恰恰就是中华文明延续了千年的关键所在。
结语:
下次带孩子去孔庙时,别忘记指着他的雕像讲:“瞧!这个老爷爷从前可是既会写文章又会耍武功的山东大汉呢!”要知道要是没有一点儿真本事,谁敢在动荡的年代领着学生到处“四处奔波去讲学”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