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在麦城的败退是历史上一个广为人知的事件,但其中背后隐藏的故事,很多人并不了解。实际上,关羽在当时已经向刘备发出了求援信号,而他们之间的距离大约仅有20公里左右。那么,为什么在如此短的距离下,刘备没有派兵援救关羽,而在面对兵败时,关羽又选择了冷静旁观?这到底是刘备有意为之,还是当时的情况使得他无法及时作出反应?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关羽败走麦城背后可能的种种原因。
根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在夏季,曹操撤军回北方,刘备随即掌控了汉中地区。为防止曹魏与东吴在背后作乱,刘备指派了刘封、孟达、李平等将领前往上庸进攻申耽。三国志中详细记载了刘备与关羽分别作战时的兵力部署,这其中涉及到的细节较多,一眼看去或许让人难以看明白。简而言之,此时刘备的主要任务是进攻汉中,稳固自己的根据地;而为了防止曹魏和东吴做手脚,他还让身边的一些重要将领分头行动,以干扰敌军视线。
关羽此时正带领北方的军队进攻曹魏,目的就是扰乱敌军的部署,这看似是个合乎常理的战略部署。刘备在前方战斗,关羽则在后方拖住敌人,为了给刘备争取时间。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关羽原本是以轻松的心态发起攻势,但随着战局的发展,曹魏竟然连战连败,局势愈加复杂。根据记载,到了公元219年7月,关羽开始筹备进攻曹操的军队,到8月,凭借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他成功水淹了魏军七军。到了10月,他还击退了魏军的第二波援军,但到了11月,形势却突然发生了变化。
关羽已经将自己的战力发挥到极致,甚至连北方曹魏的核心力量都已削弱,准备趁机脱离这一危险区域。然而,东吴却在背后插手,突然发难,一举击溃了关羽的军队。这一突如其来的背叛,让关羽措手不及,也导致了他之后的败走麦城。在这场战争中,关羽身边的谋士们不断提出建议,希望他将所有兵力集中在曹魏军队身上,这好比一个壮汉专心挥拳攻击一个对手。然而,正当关羽自信满满时,他却忽视了背后还有一个致命的敌人——东吴。
关羽错误地认为,东吴与蜀汉已经结成了联盟,必定不会背后捅刀子。然而,关羽却忘记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如果刘备顺利夺取了汉中并击败了曹魏,那意味着蜀汉的实力将大大增强,东吴必然会选择与曹魏结盟,毕竟这是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果然,东吴再次在这场博弈中变了脸色,出卖了关羽。
此时,故事的解释有两种版本,一是依据《三国志》的史实,另一种是依照《三国演义》的演绎。但无论哪种版本,基本的情节大致相同。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得知关羽求救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手中并无可调动的兵力,汉中刚刚稳定,刘备不可能将所有兵力调动去援救关羽。诸葛亮也无法离开,张飞更是无法脱身,只能派遣自己的义子刘封去救援。
然而,关羽万万没想到的是,刘封却直接拒绝了这个命令,并且明确表示,如果此时去营救关羽,将会导致已巩固的地盘丧失,那时不仅关羽死定,自己也难逃一死。刘封的立场很明确:刘备的地盘刚刚稳固,不能轻易放弃。而在刘备内外压力极大的情况下,派兵去营救关羽几乎是自取灭亡的行为。于是,刘封、孟达等人都选择了放弃,最终留下了关羽独自面对东吴的背叛。
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从公元217年到219年,刘备与曹操的直接对抗已持续了两年多,军心已然动摇。尽管刘备竭尽全力去争取和占领汉中,但形势一旦变化,整个局势便迅速变得岌岌可危。如果刘备此时带领所有兵力前去救援关羽,不仅会放弃已经占领的汉中,而且可能让曹操趁机反扑,失去一切。
总之,刘备手中没有足够的兵力可供调动,关羽即使与刘备相距仅20公里,但与刘备的主要军队依旧相隔遥远。虽然关羽采取了积极的战术,但最终东吴的背叛和曹魏的反扑让关羽的败走变得不可避免。这个局势变化的速度,让刘备几乎没有时间做出有效的决策,最终关羽的失败成为了不可逆转的事实。